“郑重承诺”遭打脸,黄杨钿甜父亲离职动机可疑|大象夜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3 19:05 2

摘要:“黄杨钿甜父亲被立案调查”、“黄杨钿甜父亲涉故意隐瞒违法生二孩”、“黄杨钿甜父亲入职离职动机可疑”等话题,昨夜今晨连续冲上热搜。

“黄杨钿甜父亲被立案调查”、“黄杨钿甜父亲涉故意隐瞒违法生二孩”、“黄杨钿甜父亲入职离职动机可疑”等话题,昨夜今晨连续冲上热搜。

从演员黄杨钿甜5月11日晒耳环炫富,到5月22日雅安市联合工作组发布官方通报。10余天,由“天价耳环”牵出10余年前的旧案,当地回应社会关切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但在杨伟辞职8年之后,一些问题才因网友连续追问,意外浮出水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如何才能更及时地发现“杨伟”们,值得反思,反腐不能只靠网民吃瓜。

★“郑重承诺”遭打脸,黄杨钿甜父亲被立案调查

22日,新华社带话题词第一时间转发了通报。其中提到:

杨某2010年参加雅安市公务员考试被录用,先后在雅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雅安市投资促进局、雅安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工作,直至2017年辞职。期间未经手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未涉及灾后重建资金审批管理和慈善捐款。

杨某作为招商项目联系人的有1个,为估算投资7亿元的荥经县云峰山4A级景区开发招商项目,该项目最终没有招引到投资商。

经核实,杨某在雅工作期间涉嫌违规经商办企业问题,在参加公开招录公务员考试和工作期间涉嫌故意隐瞒违法生育二孩问题。对涉嫌违法违规问题,监察机关已立案调查,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此前,网友扒出黄杨钿甜戴的耳环官网价230万,到黄杨钿甜父亲作为公职人员的经商时间线,再到注册又注销的公司,不断变更的法人等蛛丝马迹,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想要一个公平正义的交代。

当然,也有网友质疑黄杨钿甜事件是公众“仇富”,有小题大做之嫌。

大象新闻评论:女明星230万耳环事件不是娱乐八卦,而是公众对财富来源、公职人员廉洁性和社会公平的集体追问。

5月16日,黄杨钿甜爸爸曾发文表示:网传百万耳环并不是正品。涉及雅安灾后重建、赈灾贪官等是谣言。网传内容是跟他同名同姓的人,与他无关。

他还表态,在工作期间没有违纪违法犯罪行为,愿意积极配合调查,承担一切后果。

如今官方通报一出,火速打脸黄杨爸爸的“郑重承诺”。也提醒社会,很多事情就是不能放过可疑之处。尤其是对违规违法行为不留死角和盲区,是社会和民众的要求,更该是官方的底线。

★ 黄杨钿甜父亲入职离职动机可疑

有媒体评论,成立联合工作组,还在这么短时间内拿出详细核查通报,雅安直面舆论质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姿态,值得肯定。

但在杨伟辞职8年之后,他在雅安工作期间涉嫌违规经商、隐瞒违法生育二孩等问题才浮出水面,调查来得确实太迟了。

面对通报,公众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

“长安街知事”点评:杨某任职期间违规经商办企业,有没有利用工作便利和职务影响,甚至于存在其他形式更加隐蔽、性质更为严重的问题。担任公职期间屡次向单位隐瞒自身问题,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入职的动机和离职的原因。

★ 律师解读黄杨钿甜父亲将面临哪些处罚

有网友评论,230万耳环背后的财富密码、公职人员与商业利益的勾连,这些真正刺痛公众神经的疑点,全成了通报里的“未解之谜”,避重就轻!

胡锡进连续发文谈“黄杨钿甜坑爹剧”:其父正式成为新主角!他两次提到“通报没有说”,认为杨某“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律师分析,公务员在职期间违规经商办企业,可被处以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处分。若查实其经商行为涉及利益输送或利用职务便利牟利,可能需追缴违法所得,并依据《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六条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针对隐瞒违法生育二孩的处理,可能撤销录用或追加处分。

有网友眼尖地指出,通报说黄杨钿甜父亲作为“联系人”的项目有一个,这么巧就是网友发现的那个?

此案的“偶然性”发人深省:反腐没有“过去时”,监督也不能靠“偶然”。

北大教授马亮指出,此案体现网络监督推动反腐的作用,但需避免“误伤”和情绪化质疑,呼吁健全制度化反腐机制,平衡舆论监督与理性边界。

更多网友担心,一纸通报过后,围观人群渐渐散去,最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大家要的不是所谓“结案”,而是待解的真相。

今天(5月23日),大象新闻再发评论《黄杨钿甜父亲被查:公众仇腐不仇富》,黄杨钿甜父亲被立案调查,这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真相是最好的辟谣,只有全面调查和公开结果,才能让公众的“仇腐”情绪转化为推动公平正义的动力。

★家长课堂:从“坑爹”事件聊什么?

杨某因隐瞒问题被查,提醒孩子:诚信是立身之本。考试作弊、简历造假等“小聪明”,终会反噬人生。

公职人员手握权力,更需自律。可与孩子讨论:如何看待“当官发财两条道”?

★大象新闻说:黄杨钿甜“天价耳环”风波,真正戳中的,是公众对“权力是否私用”的敏感神经。一次次舆论监督证明:藏得再深的问题,也会败给时间与人心。公众人物、公职人员尤其要经得起“显微镜”式的审视和追问!

👉互动话题

如果你是监督者,会如何避免“杨伟”式问题成为漏网之鱼?

综合新华社、潮新闻、新京报、北京青年报、长安街知事、@胡锡进、网友评论等

哈佛被禁招国际学生;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停招

注意!河南这些学校,开始核查学籍!

为什么数学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原来是它影响了“短时记忆”

编辑:曹亚勤 牛娇娜 | 审核:靳晖 彭向华

来源:娱乐狂欢之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