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朋友圈被汪小菲的中式婚礼刷了屏,红灯笼高挂的现场照片还没捂热乎,眼尖的网友就发现这位新郎官已经坐在直播间里卖起了酸辣粉。
这两天朋友圈被汪小菲的中式婚礼刷了屏,红灯笼高挂的现场照片还没捂热乎,眼尖的网友就发现这位新郎官已经坐在直播间里卖起了酸辣粉。
婚礼后第三天就复工带货,这节奏快得让人措手不及——要知道普通人结个婚,怎么也得休个十天半月,更何况是曾经顶着“京城四少”头衔的汪小菲。
直播间的人气倒是旺得很,开播瞬间几十万人涌进来,评论区热闹得像过年。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场带货透着几分微妙。
张兰的账号还在封禁期,家族企业的流量重任全压在汪小菲肩上,再加上新婚热度加持,这时候开播确实是个聪明选择。
只是看着西装革履的汪总在镜头前卖力吆喝,难免让人想起他当年在高级会所一掷千金的模样,这画风转变得有点突然。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在社交平台的发文。那句“谢谢老婆爱北京”看着暖心,可后面跟着四个“适应”就有点意思了——适应天气、适应脾气、适应朋友、适应茅台。
每个词都像带着弦外之音,特别是提到中式婚礼和北京生活时,网友的显微镜立刻对准了这些字眼。
毕竟前妻大S当年那些“北京柳絮过敏”“吃不惯臭豆腐”的言论还历历在目,这会儿突然强调新婚妻子如何适应北方生活,难免让人多想。
南北差异这事儿确实是个永恒话题。大S在《幸福三重奏》里边吃烤串边嫌弃北方小吃的画面还经常被翻出来讨论,但细想也挺真实——台湾姑娘初来北方,谁还没被干燥天气折磨过?就像北方人去南方,头回见识回南天也够呛。
生活习性这事儿强求不来,当年大S学包饺子、逛菜市场的努力也不是作假,有些骨子里的习惯就像口音一样难改。
现在回头看汪小菲这段婚姻,倒像是个对照实验。新夫人马筱梅对北京生活的全盘接受,恰好映照出前段婚姻里那些未能调和的矛盾。
不过感情这种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用“适应与否”来评判婚姻质量未免太简单。
有网友说得在理:“过日子又不是考试,哪来标准答案?”那些看似琐碎的饮食偏好、气候适应,背后牵扯的是两个成年人半辈子养成的生活印记。
直播间的酸辣粉一箱箱卖出去,评论区关于“豪门落魄”的调侃也没停过。但换个角度想,能放下身段挣钱养家未尝不是种担当。
只是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总会被放大解读,那条感谢文案要是少两个“适应”,或许就能避免这场舆论风波。
说到底,婚姻如饮水,冷暖自知。与其纠结过去的恩怨,不如祝福新人好好过日子——当然,要是汪总能抽空补个蜜月,那就更完美了。
来源:渺茫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