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电影从立项之初就自带“史诗级”光环,却最终变成了一场横跨东西方的影视圈“史诗级”笑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扒这部电影背后,那位地产大佬姜红宇和他“朴素”的电影梦,以及那1.3亿美金(当年约合9.3亿人民币)是如何一步步打了水漂的。
朋友们,你们还记得15年前那部号称要“震惊世界”的《人鱼帝国》吗?
这部电影从立项之初就自带“史诗级”光环,却最终变成了一场横跨东西方的影视圈“史诗级”笑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扒这部电影背后,那位地产大佬姜红宇和他“朴素”的电影梦,以及那1.3亿美金(当年约合9.3亿人民币)是如何一步步打了水漂的。
故事要从2006年说起。一位名叫姜红宇的地产大佬,自称阅片量高达4000部,心中燃起了一个熊熊的电影梦——要拍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史诗大片!而且,起点就要是“王炸”级别。
他构想了一部融合东西方神话元素的海底奇幻大作,取名《人鱼帝国》。特效?必须是《阿凡达》级别的团队操刀!投资?从最初的5000万美金,一路追加到令人咋舌的1.3亿美金!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这绝对是天文数字。
导演人选上,姜老板的眼光更是“毒辣”。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再不济也得是《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至于国内的张艺谋、陈凯歌?用姜老板的话说,可能“入不了他的法眼”。这份豪情壮志,放眼整个华语影坛,恐怕也是独一份了。
有了宏大的构想和不差钱的底气,女主角的选择自然也得是国际范儿。据说,剧组最初在莫妮卡·贝鲁奇和莎朗·斯通两位性感女神之间“痛苦抉择”。然而,莎朗·斯通因为在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在开拍前就被剧组单方面“除名”,这波操作也算是快准狠。
那么,这位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人鱼公主”究竟花落谁家呢?当时有媒体报道,舒淇和刘亦菲都对这个角色表示了浓厚兴趣,甚至一度传出“争演”的消息。然而,最终拿下这个角色的,却是一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女孩——施艳飞(后来改名为施予斐)。
巧合的是,这位施艳飞小姐,在当时正是姜红宇先生的女朋友。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豪掷千金拍大片,究竟是为了艺术追求,还是为了博红颜一笑?这或许是第一个值得网友们热议的点了。
一部大片的灵魂在于导演。姜红宇深谙此道,却在寻找灵魂伴侣的路上历经坎坷。
他的第一人选是执导过《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的传奇导演厄文·克什纳。老爷子当时已年逾八十,对剧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认为故事背景放在现代,主角因寻找替代能源而意外发现海底王国,这样更易于观众接受。但姜红宇对自己亲自参与撰写的剧本信心爆棚,直接拒绝。
第二位进入视野的是法国导演皮托夫,其“代表作”是哈莉·贝瑞主演的《猫女》——一部在影评界和票房上都堪称灾难的影片。即便如此,皮托夫也对姜红宇的剧本不甚满意。
这时,姜红宇才想起了他那位同样热爱斯皮尔伯格的“影迷朋友”——好莱坞广告导演乔纳森·劳伦斯(Jonathan Lawrence)。或许,姜红宇觉得,这位“同道中人”能与他一起创造奇迹,拍出媲美《指环王》的经典。
2010年,踌躇满志的导演劳伦斯终于来到了中国的片场,准备大展拳脚。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接一场的荒诞闹剧。
群演凑不齐:一场需要500名群众演员的大场面戏,当天只来了20个外国群演。剧组甚至在豆瓣上发帖招募:“寻找在中国的外国人,欧洲人和美国人优先,男子要求身高1米8以上,月薪8000。”
“说建墙就建墙”:拍沙滩戏时,远处的度假酒店穿帮。劳伦斯开了句玩笑说“要是有面墙挡着就好了”,几天后,剧组竟然真的为他建了一堵墙!
廉价的“海底地牢”:剧组搭建的海底地牢场景,走廊新刷的油漆让劳伦斯感觉像是“在教堂里修了个健身房”,充满了违和感。
* “泡面头”男主与“毒胶水”戏服:男主角史蒂夫·波利茨的造型被吐槽像“一碗泡面扣在头上”,但他依然任劳任怨。演员们穿着质量堪忧的戏服,如同廉价的芭比娃娃装,用来粘合衣服的胶水包装上甚至写着“不可接触皮肤”。
劳伦斯走后,摄影师饶小兵推荐了朋友迈克尔·弗兰奇接任导演。
弗兰奇有在中国拍片的经验,看完剧本后,当机立断——这玩意儿得按喜剧拍!他还练就了一套应对姜红宇“亲临指导”的策略:老板在场时,按老板的要求拍;老板一走,立刻按自己的想法重拍一遍。
最后一位接手这块“烫手山芋”的导演是斯科特·米勒。这位年轻人似乎没经历过太多“社会毒打”,硬是陪着男主角波利茨等人,勉强坚持到了“最后”。
《人鱼帝国》最早计划在2011年上映,但直到2012年才发布了首支预告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来看看,笔者只能说,那特效水平,别说李安了,可能连86版《西游记》的特效团队看了都会“大受震撼”。
曾有记者问导演弗兰奇,这部电影是否能撼动《阿凡达》的地位。
他非常“谦虚”地回答:“我不喜欢比较,但《人鱼帝国》肯定能得奥斯卡的化妆奖。”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句反讽。所谓的“《阿凡达》级别特效团队”,实际上只请到了一位参与过《阿凡达》3D转制工作的特效师。其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说它是“五毛特效”都算抬举了。
如果这部片子真能上映,恐怕毕志飞导演都要给姜红宇磕一个,感谢他重新定义了中国电影的“地板砖”。
2014年,为了“抢救”这部命运多舛的影片,男主角波利茨还曾回到中国参与补拍。据他回忆,当时剧组里的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了。
于是,便没有然后了。
好莱坞在报道这个充满悲喜剧色彩的故事时,对这位中国土豪的“电影梦”也流露出些许复杂的同情,称他的这部电影是“特殊时代孕育的巨型怪胎”。
《人鱼帝国》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特定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些光怪陆离。它是一个烧钱的教训,也是一个永远无法上映的“传奇”。各位看官,你们对这部电影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
来源:惊奇电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