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夏衍杯”电影剧本推介会举行,青年创作者涌现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8:21 2

摘要:2006年创立的“夏衍杯”(前身是设立于1996年的夏衍电影文学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电影剧本政府奖,奖项旨在服务全国制片机构、促进创作繁荣、发现培养编剧人才。

5月22日,第十九届“夏衍杯”电影剧本推介会在杭州举行,本次活动作为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推动优秀剧本转化落地。

2006年创立的“夏衍杯”(前身是设立于1996年的夏衍电影文学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电影剧本政府奖,奖项旨在服务全国制片机构、促进创作繁荣、发现培养编剧人才。

本届“夏衍杯”在既往征评活动的基础上,增设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的“院校单元”,两个单元的剧本征集同期进行,剧本评选分别开展,重点发掘高校青年创作力量。这一举措既彰显了“夏衍杯”培养新生代的使命担当,更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此次征集活动,“主单元”共有15部作品入选,“院校单元”有30部作品入选。

推介会现场,19位获颁证书编剧与全国制片单位代表和各省(市、自治区)电影局(处)相关负责人展开深度对接。

作为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的主要活动,“夏衍杯”在杭州颁授荣誉证书和推介,具有特殊意义:不仅是对夏衍先生故里的深情致敬,还彰显了浙江作为中国影视产业高地的战略地位。

数据显示,浙江目前拥有横店、象山等20余个专业化影视基地,年接待剧组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集聚影视企业逾3000家。2024年,全省电影票房突破45亿元,持续领跑全国市场。此次编剧周的举办,不仅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对接等举措进一步巩固了浙江在全国影视产业中的领先优势,更构建起“创作-孵化-制作”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优质剧本的影视化转化提供了系统性支撑。

今年,我们看到了不少年轻剧作者,展示出扎实的创作功底。

记者和几位获奖编剧聊了聊创作故事。

编剧林励:从“写自己”到“写生活”

本届“夏衍杯”首次设立了“主单元+院校单元”双赛道,在主单元的基础上增设了面向全国高校学生的院校单元。两个单元的剧本征集同期进行,剧本评选分别开展,重点发掘高校青年创作力量。这一举措既彰显了“夏衍杯”培养新生代的使命担当,更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今年,我们看到了不少年轻剧作者,展示出扎实的创作功底。

《亲爱的生活》获得了主单元“优秀电影剧本”,“《亲爱的生活》这个剧本和杭州有莫大缘分,五一期间我在杭州西湖徜徉过,第二天就收到了‘夏衍杯’的入选电话。”林励说。

福建女孩林励与杭州的缘分匪浅,制片人是杭州人,剧本讲述的也是杭州的一家三口的故事:鞋企经理的父亲被解雇,迟迟找不到工作。而妻子升职加薪,却负责起了公司的裁员计划。成绩优异的女儿与同学发生矛盾,完美的学生的形象被打破,一家人均陷入了“危机”……

作为一名入行十年的成熟编剧,林励早有了第一编剧署名的作品,电影《明天会好的》、电视剧《不讨好的勇气》等等。但林励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名行业内籍籍无名的小编剧,“如果不是已经站在聚光灯下、被人所知,每个像我这样,入行这么多年头的编剧,都会有悲观的心态。普通编剧都会觉得这个行业是需要支撑很久才能看到一丝光亮的。”她认知中的成功是具有代表作、被业内认可。

她曾把自己的北漂编剧经历改编成电影,但观众们并不买账:“虽然故事有我的亲身经历,但观众无法共情到你的职业。”这让林励开始思考,这些讲述自己在影视圈的故事是不是不够脚踏实地,无法让观众共情。于是,她把视线瞄准到了日常生活。

编剧林励

生活中,林励刷到不少“大厂失业找工作”的短视频,有位年薪百万的中年高管被辞退后到麦当劳打零工被拒的经历让她记忆深刻。生活在北京燕郊的她观察到,几十万打工人每日穿梭于市区与燕郊,通勤时长超过3小时,如此辛苦打工,但仍有不少人失业,不少家庭背负着还不起房贷以及养育孩子的压力。

于是,《亲爱的生活》在2022年底动笔。

2023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周,林励带着第一稿《亲爱的生活》入围了平遥创投环节。当时剧本中有大量个人独白,主人公还是个家具厂经理,整个剧本带着一丝“丧”,被编剧袁媛评价为“偏文艺”。这一次,她把剧本改的更加贴近生活,投稿了“夏衍杯”。

临近活动尾声,林励还有些不舍。林励表示这里的氛围很不一样,短短一周的时间,学员们都处成了同窗,几位年龄相仿的女编剧还组了一个女孩专属的微信群,私下约着吃饭。之后,林励打算继续参加一些剧本创投活动,争取在今年把《亲爱的生活》拍摄完成。

浙传新人编剧张绮:好友申请“爆”了

大学本科在武汉传媒学院就读影视制作系的张绮,现在是浙江传媒学院编剧研一学生,也是本次“夏衍杯”院校单元获奖编剧中唯一的浙江学校学生。

颁授仪式上,获得院校单元“成长电影剧本”的《鸟神呢喃》与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签订意向协议,推介会上,也有不少影视公司在微信上向张绮发来好友申请。

2024年春节期间,网络新词“断亲潮”引发了网络热议。

简单地说,“断亲潮”就是当代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逐渐减少与直系亲属以外亲戚的主动交往,这已成为了一种潮流趋势。

当时,正在准备考研的张绮关注到了这个社会话题。作为山东青岛人,00后的张绮已有十多年没有回过农村老家,也是“断亲潮”中的一员。这让她开始思考有关于“血脉”“宗族”“传承”等的问题,并开始影视化的构思。此时,恰巧老师通知“夏衍杯”征稿活动,她与另一位“热血青年”李洁霖,在15天完成了《鸟神呢喃》的剧本,没想到就获奖了。

《鸟神呢喃》是获奖作品中唯一的动画剧本,讲述的是鸟族后人小双寻母经历的一系列奇幻事件,在神秘诡谲的多重场域中逐渐揭晓其身世的真相。在剧本创作时期,张绮就设想做一个动画剧本,她认为:“如果是放到一个现代时空,我觉得好像故事的戏剧张力不大。”

从左到右,编剧张绮、李洁霖

推介会上,袁媛老师评价其作品融合了东方神话、女性成长以及亲子关系等诸多主题,用三代女性,以亲情线索为核心、串起故事,非常具有时代感和人物关怀。

身为记者的父母是张绮电影梦的领路人,张绮说17岁时喜欢摄影,父母借给了她一台尼康相机,拍着拍着,她发现自己还想用照片表达情绪,想用影像来叙事,因此走上了艺考之路。

这是张绮第一次参加大型活动,妈妈特地坐了7个小时的火车来杭州来观摩女儿领奖。一周的学习,同期获奖人中有不少来自北方的艺术学院的学生,交流中张绮也了解了不少北方学生的创作状况和行业信息,也让她收获颇丰。她笑称参加线下的电影活动会上瘾,去年她作为观众参与青年电影周(浙江),这一次她也想尝试将自己的短片作品投稿至贾家庄短片周、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周。

90后编剧林诗云:根据朋友的故事写了一个喜剧

《骑上野猪的那一天》讲述了一个喜剧故事: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丁一南本想找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躺平,却被亲戚忽悠到距家五十多公里外的清泉村,入职了“钱少事多离家远”的畜牧站基层,就此开启了奇妙的人生变形记。在拦截违规运猪车的过程中,丁一南情急之下骑上了喂养的野猪,追上了违规车主……

1994年出生的林诗云,大学读的是电影相关专业,研究生读了市场营销和戏文相关专业,毕业后,林诗云想将自己在营销和写作上的专长结合,也就成为了一名职业编剧。先前,她参与了华策的短剧《大力村超人》,现在主要从事中短喜剧的开发创作。

“夏衍杯”的系列活动上,电影人们不约而同提到要和夏衍一样“深入生活”、“扎根生活”,《骑上野猪的那一天》就源于林诗云对生活的记录。

故事创作于2023年,改编自林诗云好朋友的故事:朋友毕业后在上海等大城市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考取了乡镇府的编制,乡村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要帮村民解决大小事,从最初的抗拒工作,朋友也随着时间推移找到了成就感。

朋友的一次次“吐槽”,让林诗云有了灵感,她想要把这些新奇的事写成剧本,并给故事取了《骑上野猪的那一天》这个有趣的名字:“这个剧本可以总结成一个slogan,骑上野猪的那一天,我相信所有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骑上野猪也隐喻着,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朋友也给林诗云提供了不少工作细节,比如“骑上野猪拦截违规运猪车”就根据真实情节改编:发生猪瘟时,如果碰到养猪户想要偷偷把猪偷运出村,就需要值班人员及时发现拦截。

编剧林诗云

此前,该剧本在2024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得最具潜力剧本荣誉,这次又在“夏衍杯”获得了主单元“创意电影剧本”。

作为年轻编剧,林诗云很开心自己能够拿奖,也期待该项目可以在浙江落地,“‘夏衍杯’给编剧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舞台,改稿班的系列活动,也给编剧提供了交流平台,让编剧在业务和技巧上有很大提升。”

通过活动,林诗云也认识了不少业内资深的前辈,他们给从细节和内容框架上给予了林诗云不少建议。比如一段男友出轨后的争吵戏,《滚蛋吧!肿瘤君》《我本是高山》的编剧袁媛就指出,相比于平铺直叙的展现,可以用抽丝剥茧式的、更戏剧的方式去呈现,对观众会更具吸引力。

林诗云说,自己之后还会继续喜剧创作:“当下大家的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抱着批判、悲观的方式面对,很多问题是无解的,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给当下观众带来一些感动、安慰,鼓励大家在一些不如意的人生现状里去找到自洽的生活方式。”

(图片源于主办方)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