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声艺术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解放前,相声是街头巷尾、茶馆里的“草根艺术”,表演场地简陋,形式贴近百姓生活。然而,在部分文化人眼中,它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之物,地位低微,与不入流的行当相提并论 。
在历史的长河中,相声艺术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解放前,相声是街头巷尾、茶馆里的“草根艺术”,表演场地简陋,形式贴近百姓生活。然而,在部分文化人眼中,它却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鄙之物,地位低微,与不入流的行当相提并论 。
解放前练摊街头表演的艺人
解放前踩高跷艺人合照
解放前的艺人街头表演
解放后,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相声艺术迎来了转折点。侯宝林、马三立等老一代相声艺人,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敏锐的时代嗅觉,对传统相声作品进行大胆改良。他们将原本只能在街头表演的段子精心打磨,使其具备登上“大雅之堂”的水准,像《卖布头》等作品,经过重新编排,焕发新生。同时,他们还紧扣当时的社会风貌,创作出《地理图》等新作品。正是这些老艺人的努力,让相声艺术得以在新时代存续,也为众多相声艺人保住了赖以生存的饭碗。但随着相声行业逐渐纳入体制,部分弊端也随之显现,一些从业者靠着一两段经典作品,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铁饭碗”的安逸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声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解放后老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的演出照片
解放后相声演员正在相互学习和研究相声艺术
到了九十年代,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相声传播渠道看似拓宽,实则陷入僵局。那些能登上电视台的传统段子和新作品,被反复播放,观众耳熟能详,甚至能一字不差地背诵,新鲜感与吸引力荡然无存。而更具现实意义、敢于针砭时弊的讽刺相声,却因触及敏感问题,难以在大众媒体上播出。与此同时,小品异军突起,陈佩斯、黄宏、宋丹丹、赵本山等小品演员迅速走红,他们的作品以生动的表演、贴近生活的内容,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在小品的冲击下,相声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到两千年左右,相声行业陷入低谷,许多相声演员为谋生计,不得不无奈改行,相声艺术濒临绝境。
就在这行业生死存亡之际,郭德纲带着他的坚持与梦想,开启了两次艰难的北漂之旅。在这过程中,相声行内因师徒辈分、门户之见产生的互相排挤等不良习气,如同沉重的枷锁,阻碍着行业发展。但郭德纲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凭借对相声的热爱与独特的商业眼光,让传统相声重新扎根民间,回归大众视野。他创办的德云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在困境中被逼出的一条生路。
德云社不仅复兴了相声这门语言艺术,还将触角延伸到更多传统艺术领域。郭德纲和王慧创办的古曲社,为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传统艺术形式提供了展示与传承的平台,也为戏曲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个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不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艺术团体,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在当今文化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郭德纲与王慧夫妻,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困境中披荆斩棘,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名字,注定会在中国曲艺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无数人敬仰与学习的榜样。作为传统艺术的爱好者,即便未曾亲临德云社的演出现场,也依然要为郭德纲和德云社呐喊助威:加油!愿他们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继续书写辉煌篇章!
【注:资料照片来自网络……】
来源:小政娱乐话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