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侠:京剧不会灭亡,样板戏也不该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2 13:25 1

摘要:1928年,赵燕侠出生在天津一个梨园世家。她从小开始学戏,在艰苦的学艺岁月里,她常常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寒冬腊月也要坚持吊嗓子。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1958年,她在现代京剧《白毛女》中塑造的喜儿形象深入人心,从此声名鹊起。十年后,她在《

2025年3月19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7岁。这位被誉为"京剧最后一位大师"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1928年,赵燕侠出生在天津一个梨园世家。她从小开始学戏,在艰苦的学艺岁月里,她常常天不亮就起床练功,寒冬腊月也要坚持吊嗓子。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1958年,她在现代京剧《白毛女》中塑造的喜儿形象深入人心,从此声名鹊起。十年后,她在《沙家浜》中饰演的阿庆嫂更是成为经典,创下连演48场场场爆满的纪录。

赵家是天津有名的梨园世家,赵燕侠从小就在戏班子里长大。父亲赵筱楼教戏极为严格,一个动作做不好就要挨打。那时候学戏的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要想在梨园行里混出名堂,就得吃得了这份苦。天不亮就得起来练功,冬天在院子里一站就是几个时辰,手脚冻得发麻也不能停。但正是这样的严苛训练,才练就了她扎实的基本功。

那年,赵燕侠第一次登上舞台。在《三娘教子》里演薛倚哥,小小年纪竟不怯场。台下观众都说这孩子有灵气,是个唱戏的料。她父亲赵筱楼见女儿有天分,便开始亲自教戏。那时候学戏苦,天不亮就得起来练功,一个动作不对就要重来几十遍。赵燕侠从不叫苦,反而越练越起劲。

那时候的戏班子生活很苦,经常要赶夜路,睡大车店。但她天资聪颖,十一岁就在天津小有名气。十四岁那年,她独自到北京闯荡,有幸得到荀慧生的赏识。荀先生看中她身上那股子灵气,破例收她为徒。在荀门学艺期间,赵燕侠格外用功,常常一个人练到深夜。

十来岁出头,她已经能演不少大戏了。跟着戏班走南闯北,武汉、上海、厦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十四岁那年,父亲带她到北京拜师。荀慧生见了她的表演,当即收为弟子。除了荀先生,她还跟诸茹香、李凌枫、何佩华等名家学艺。这些老师教得严,她也学得认真。

十五岁时,赵燕侠在《十三妹》中饰演何玉凤,叶盛兰、马富禄这些名角都来给她配戏。这场演出让她一炮而红,北京城的戏迷都记住了这个唱做俱佳的小姑娘。荀慧生看过她演的《大英杰烈》后,当着众人的面夸她:"这孩子有挑班的台风,将来必成大器。"三场戏下来,北京城都知道出了个赵燕侠。这样的评价从一个京剧大师口中说出,分量可想而知

后来她组建了燕鸣社,带着自己的戏班到处演出。那会儿京剧名角多,但她不怕跟人比。跟谭富英唱《桑园会》,跟金少山唱《二进宫》,跟马连良唱《四郎探母》,场场叫好又叫座。二十三岁那年,北京要办戏曲学校,请她当董事。名单上都是王瑶卿、梅兰芳这样的大师,就数她最年轻。

1955年成立的北京京剧团,汇集了当时京剧界最顶尖的表演艺术家。这个由多个知名剧团合并组建的团体,打破了以往京剧界各自为政的局面,将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等名家聚集在一起。剧团成立后,立即展现出强大的艺术实力,演出质量显著提升,观众反响热烈。

赵燕侠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却凭借过硬的实力赢得了同行的尊重。早年在燕鸣剧团的历练,让她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唱腔清亮圆润,做功细腻传神,尤其擅长塑造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在《玉堂春》《红娘》等传统剧目中,她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深受观众喜爱。

马连良等前辈对赵燕侠的器重,不仅体现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更表现在艺术上的提携。谭富英甘愿为她"垫戏",这种梨园行当中罕见的礼遇,充分说明了老艺术家们对她艺术造诣的认可。她在《辛安驿》中饰演的周凤英,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不失江湖儿女的豪爽,将这个复杂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时京剧界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的风气,但赵燕侠凭借真才实学打破了这一惯例。即便与马连良这样的大家同台,她的表演也毫不逊色,反而能形成独特的艺术碰撞。正是这种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让她在人才济济的北京京剧团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大头牌"中最年轻的一位。

进入北京京剧团后,赵燕侠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当时正值戏曲改革时期,传统京剧面临着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课题。在这个关键节点上,赵燕侠展现出了难得的艺术智慧。她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在保留京剧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在传统剧目方面,赵燕侠下了很大功夫。她经常向老艺人请教,反复揣摩每个动作、每句唱腔的要领。在《玉堂春》中,她饰演的苏三既有传统青衣的端庄,又增添了人物的悲情色彩;在《盘夫索夫》里,她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身段,生动展现了严兰贞的泼辣性格。这些表演既遵循了京剧的程式规范,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的唱腔尤其受到观众喜爱,嗓音清亮而不失厚度,吐字清晰有力,即使在高音区也能保持圆润。

在唱念方面,赵燕侠下了很大功夫。传统的京剧念白讲究湖广音,很多字观众听不明白。她大胆改革,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字音都改成北京话的发音。这样的改动让观众一听就懂,但又不失京剧的韵味。有老戏迷起初不习惯,觉得这是破坏传统。可当看到剧场里坐满了听得津津有味的普通观众,也不得不承认她的改革确实有效。

现代戏的排演对赵燕侠提出了更大挑战。当时很多老艺人觉得现代戏"不像京剧",难以适应。但赵燕侠认为,京剧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排演《白毛女》时,她反复琢磨如何用京剧的唱念做打来表现现代人物。喜儿的哭腔既要真实感人,又要符合京剧的声腔规律;翻身斗争的动作既要体现革命气势,又不能失去戏曲的美感。这些难题都被她一一攻克。

她排演现代戏《白毛女》时,遇到不少困难。传统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很难表现现代人物,她就借鉴话剧的表演方法,在保持京剧特色的同时,让人物更贴近生活。比如喜儿这个角色,她用青衣的唱腔,却加入了更多生活化的动作和表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沙家浜》的创排过程更为艰难。阿庆嫂这个角色需要既有地下工作者的机智,又有茶馆老板的市井气息。赵燕侠深入生活,观察市井人物的言谈举止,将其提炼为戏曲化的表演。她设计的"智斗"一场戏,将京剧的传统身段与现代生活动作完美结合,成为经典片段。

为了演好《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赵燕侠专门去南方体验生活。她观察茶馆老板娘的一举一动,看她们怎么招呼客人,怎么倒茶,连擦桌子的动作都记在心里。回到舞台上,这些生活细节都被她自然地融入表演。观众都说她演的阿庆嫂特别真实,就像身边常见的那种精明能干的老板娘。

在服装设计上,赵燕侠也有独到见解。演传统戏时,她根据人物性格调整服装颜色和样式。比如演红娘,她不用太艳丽的红色,而是选用娇嫩的粉红,更符合人物活泼俏皮的性格。演现代戏时,她坚持在写实的基础上保留京剧的审美特点,既不让观众觉得突兀,又能保持舞台美感。

文艺界迎来复苏之际,赵燕侠重新登上阔别已久的舞台。那些传统戏码终于重见天日,戏迷们奔走相告,剧场里座无虚席。赵燕侠在《红梅阁》中饰演的李慧娘尤为动人,每次演到"冤魂诉苦"一段,台下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赵燕侠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好时机。她带领剧团先后出访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她既要保持京剧的传统韵味,又要让外国观众理解剧情。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外国媒体称赞她的表演"像一首流动的诗"。

国内演出市场也在发生变化。赵燕侠率先尝试市场化运作,带着剧团走南闯北。从大城市到小县城,从正规剧场到临时搭建的舞台,她都一丝不苟地完成每场演出。有时遇到条件简陋的演出场所,她就和团员们一起动手布置舞台。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年轻演员们深受感动。

赵燕侠教戏很严格,这一点像极了她父亲当年教她的样子。她常说:"戏是苦出来的。"教学生时,一个身段不对就要重来几十遍。但她从不打骂学生,而是以身作则。有时为了示范一个动作,六十多岁的她还会亲自翻跟头。学生们既怕她,又敬她。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许多中青年演员,都曾受过她的指点。

关于"赵派"的说法,赵燕侠本人并不热衷。她总说自己的表演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点变化,不值得称为一派。但行内人都知道,她的唱腔确实独树一帜,既有荀派的柔美,又融入了自己的刚劲。特别是她塑造的那些巾帼英雄形象,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不让须眉的豪气。

京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赵燕侠那一代艺人留下的艺术财富仍在滋养着今天的舞台。她晚年最常说的话是:"京剧不会亡,样板戏也不该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这门艺术的信心。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放弃过对京剧未来的期待。

赵燕侠走了,但她塑造的那些舞台形象依然活在戏迷心中。每当《红娘》《荀灌娘》这些戏码上演时,老观众们总会想起当年她在台上的风采。那些经典的唱段,至今仍在戏迷间传唱,成为连接几代人的文化纽带。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