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怒批张少华:66年带人砸断了她的半月板,拿走齐白石名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2 12:42 2

摘要:新凤霞和张少华是中国艺术史上两位耀眼的人物。新凤霞被誉为“评剧皇后”,以其清亮的嗓音和细腻的表演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张少华则以“银幕第一老太太”的形象深入人心,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母亲角色。

新凤霞和张少华是中国艺术史上两位耀眼的人物。新凤霞被誉为“评剧皇后”,以其清亮的嗓音和细腻的表演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张少华则以“银幕第一老太太”的形象深入人心,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母亲角色。

然而,一段发生在1966年的往事却让她们的名字被争议所联系。据新凤霞之子吴欢的指控,张少华曾带人抄家,导致新凤霞半月板受伤,并拿走家中珍藏的齐白石画作。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1927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她的童年充满艰辛,幼年被卖到天津,寄养在一个贫寒家庭。

6岁时,她开始跟随堂姐杨金祥学习京剧,寒冬酷暑从未间断,练就了坚韧的性格。后来,她转学评剧,这是一种在华北地区广受欢迎的地方戏曲。

凭借清亮的嗓音和扎实的表演功底,她很快在天津崭露头角。1941年,14岁的新凤霞在《唐伯虎点秋香》中首次担纲主角,因临时救场一鸣惊人,从此声名渐起。

她带领戏班在青岛演出,名气进一步扩大,但次年因战乱被困,只能卖掉戏装才得以返回。

之后新凤霞又来到北京天桥,与众多名角同台竞技。她主演的《和睦家庭》《锁麟囊》等剧目以精湛的表演打动观众,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1949年后,她组建凤鸣评剧团,主演《刘巧儿》,塑造了一个追求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其唱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传唱至今。

《刘巧儿》被改编成电影在全国放映,让她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1963年,她在电影《花为媒》中饰演张五可,唱段《报花名》成为经典。

她开创的“新派”唱腔,以流利的花腔和独特的“疙瘩腔”著称,推动了评剧艺术的革新。经老舍引荐,新凤霞与剧作家吴祖光结婚,婚礼由郭沫若主持,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到场祝贺。

吴祖光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与新凤霞珠联璧合。然而,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送往黑龙江劳改,新凤霞因坚持不离婚受到牵连,白天被批斗,晚上仍登台演出。

她不仅是杰出的演员,还拜齐白石为师,成为其义女,绘画造诣颇深。晚年,她创作了数千幅花鸟画,1994年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

此外,她撰写了约400万字的回忆录,记录了艺术生涯与人生坎坷,展现了她的多才多艺与坚韧不拔。

张少华,1946年9月25日出生于北京南城,家境普通,父亲在她3岁时去世。13岁时,她考入中国评剧院,最初学习青衣,因身材娇小后改学彩旦和老旦。

她曾与赵丽蓉合作,参演《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评剧电影,多饰演配角。1970年代,她逐渐淡出评剧舞台。1993年,她转型进入影视圈,出演电视剧《武夷仙凡界》。

她在《大宅门》中崭露头角,受到关注。她凭借《秘密》中的表演,摘得第1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演员奖。

2008年,《我的丑娘》中“丑娘”一角让她赢得“国民妈妈”称号。随后,她在《铁梨花》《娘道》等剧中塑造了多个母亲形象,2015年获国剧盛典终身成就奖。

张少华的丈夫也是评剧演员,两人育有一子。因夫妇常年外出演出,儿子由母亲抚养至14岁才团聚。

她的表演风格朴实真挚,擅长刻画底层人物,深受观众喜爱。然而,晚年因1966年事件的指控,她的声誉蒙上阴影,引发广泛争议。

1966年,社会动荡波及艺术界,新凤霞的家庭未能幸免。据新凤霞之子吴欢回忆,当时20岁的张少华是中国评剧院的青年演员,曾带人闯入新凤霞家中抄家。

那是一个夏日,新凤霞试图阻止,却在混乱中被推倒,一根木棒砸中左膝,导致半月板严重受伤。这次伤害直接终结了她的舞台生涯,此后她只能拄拐行走,告别了挚爱的评剧表演。

抄家行动还掠走了家中珍藏的多幅齐白石画作,这些作品是新凤霞作为齐白石义女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意义。

据新凤霞回忆录记载,1967年4月,张少华等人再次上门,以“扫四旧”为名拿走剩余画作,这些画作从此下落不明。

新凤霞的女儿吴霜称,她亲眼目睹了抄家情景,指认张少华是领头者。新凤霞的弟子谷文月也在2020年声明,张少华参与了一场“打全堂”事件,迫使包括新凤霞在内的演员受辱。

然而,事件细节存在争议。吴祖光曾撰文表示,伤害新凤霞膝盖的是一位姓刘的男演员,而非张少华。

张少华本人于2017年在微博回应,否认带队抄家,称她仅奉命处理善后,安排老人和孩子的安全,并指吴欢的说法缺乏证据。由于年代久远,相关物证和人证稀缺,事件真相至今未明。

这场抄家不仅摧毁了新凤霞的身体和艺术生涯,也让她的家庭陷入困境。齐白石画作的丢失更是文化上的重大损失,这些作品不仅是个人收藏,也是中国艺术史的一部分。

而张少华作为事件中的争议人物,其角色究竟是被动参与还是主动作为,仍是后人争论的焦点。

新凤霞与张少华的恩怨,随着她们的去世成为未解之谜。新凤霞用一生诠释了艺术的纯粹与生命的顽强,从童年的苦难到晚年的病痛,她始终未放弃对美的追求。

张少华则在表演中传递了温暖与真实,但1966年的阴影让她的成就蒙上争议。抄家事件究竟是误解还是事实,或许已无法完全还原。但它提醒我们,艺术的光辉背后,往往藏着人性的挣扎与时代的伤痕。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