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恩怨之京津之争:积怨颇深,连马三立都压不住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3 21:00 6

摘要:北京和天津,一个是帝都,一个是码头,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因为相声扯上了百年恩怨。有人说,北京相声是“文人雅士的清茶”,而天津相声就是“街头巷尾的大碗茶”,一个端着,一个放肆。但你知道吗,这场文化较量背后,藏着的是相声从生存到发展的千回百转。为什么天津相声骨子里

京津相声之争:一场百年恩怨的文化较量

北京和天津,一个是帝都,一个是码头,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却因为相声扯上了百年恩怨。有人说,北京相声是“文人雅士的清茶”,而天津相声就是“街头巷尾的大碗茶”,一个端着,一个放肆。但你知道吗,这场文化较量背后,藏着的是相声从生存到发展的千回百转。为什么天津相声骨子里透着一股不服气?这事儿,还得从百年前天桥的热闹和津门的乱象说起。

清朝末年,北京天桥是个啥地方?说白了,就是平头百姓的娱乐场。武术、杂耍、口技、相声这些接地气的表演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那时候,相声还是街头巷尾的技艺,靠“说、学、逗、唱”讨生活。天桥的艺人们日子虽然苦,但也硬是撑起了相声的半壁江山。

可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相声艺人们开始往天津跑。为啥?说白了,天津的“三不管”太自由了。没人管的地方,鱼龙混杂,生存空间反倒更大。天津南市的茶馆、书场一开,相声艺人们有了正式的舞台,不再靠街头“撂地”讨生活。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天津相声风头正劲,马三立、侯宝林这些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可偏偏就在这时,京津相声之间的“火药味”也愈发浓了。

【相声的“根”在北京】

北京相声,得先从天桥说起。清朝咸丰年间,天桥成了卖艺人的“根据地”。这里的艺人们为了生存,琢磨出了“说、学、逗、唱”的表演模式,这就是相声的雏形。天桥艺人朱绍文(人称“穷不怕”)更是个中翘楚。他不仅是对口相声的创始人,还爱在地上撒白沙子讲字的奥妙,听众既能开怀大笑,还能学点文化。

天桥的相声为什么能扎根?一是因为地理位置特殊,靠近皇城,人流量大;二是观众层次高,贵族、公子哥儿不少,艺人为了讨好这些人,表演也更趋雅致。于是,北京相声的风格逐渐显现:语言上追求精准,内容上注重文雅,甚至还融合了戏曲的表演元素。

但这种“根”却限制了它的“枝”。上世纪初,北京天桥的相声艺人开始外流,天津成了他们的第一站。

【天津相声的“野生”基因】

天津的“三不管”地带,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一边是乱葬岗,一边是鱼龙混杂的市井。这里没有规矩,也没有限制,茶馆、书场、落子馆,甚至烟花之地都挤在一起。相声艺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早年就在“三不管”撂地。为了吸引观众,他在表演中加入了大量的天津方言和市井文化元素。天津相声也因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语言更接地气,内容更贴近生活,表演风格更加生动活泼。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天津相声迎来了黄金时代。马三立、侯宝林、张寿臣这些名字成了天津相声的代表。他们通过茶馆表演,让相声从街头走向了室内,从流浪艺人变成了文化名人。

但天津相声的“市井”风格,也让它在某些人眼中显得“不够雅”。这种评价,埋下了京津相声之争的导火索。

【雅与俗的对立】

京津相声的矛盾,说到底是“雅”和“俗”的较量。北京相声因为靠近皇城,观众层次高,所以表演追求文雅,有点“端着”的意思。而天津相声生长在码头文化中,为了吸引观众,表演风格更加通俗,甚至带点讽刺意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相声改革让京津矛盾更加突出。北京的侯宝林主导了这场改革,他的目标是让相声“雅起来”。他在表演中加入了戏曲元素,大幅删减低俗内容。改革确实提升了相声的艺术性,但也让它离老百姓的生活远了一点。

天津的张寿臣对此直接开炮。他认为,相声是老百姓的艺术,过度“雅化”会让它失去原汁原味。在一次公开场合,他甚至提出了“三个危险”:女演员演相声、“唱”相声风气盛行、新段子匮乏。这些言论,让京津两地的相声圈争论不休。

【师承与圈子的壁垒】

相声行业的师徒传统,也加剧了京津之争。旧时,相声艺人必须拜师学艺,没有师承就意味着“无门无派”。而京津两地的师承关系非常分明,甚至互不往来。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拜师仪式变得越来越世俗化,更多的是为了“挂靠”名头,而不是为了学艺。这种现象让相声界的派别割裂更加严重。有人说,北京相声更注重传承,而天津相声更注重创新。但不管怎么说,师承的壁垒让京津相声的矛盾始终难以化解。

【话语权之争】

京津相声的矛盾,不仅是风格之争,更是话语权之争。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天然的资源优势。相声界的大奖、电视节目,几乎都由北京掌控。天津的艺人即便再优秀,也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认可。

天津相声界对此非常不满。马三立的徒弟田立禾曾直言,天津相声在创作和表演上并不输北京,但在资源分配上却处处受限。这种“不服气”,也成为京津相声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

京津相声之争,说到底是一场文化与资源的较量。北京相声以“雅”取胜,天津相声靠“俗”出圈,两者各有千秋。可惜的是,这场争斗让相声界的团结变得更加困难。

有人说,相声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有人说,京津相声的争斗,恰恰是相声百年生命力的体现。不管怎样,这段恩怨情仇,已经成为相声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