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化炉前,青烟袅袅升腾,将朱媛媛五十一载的悲欢尽数吞没。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她最后一次与朱媛媛通话时,电话那头是撕心裂肺的咳嗽,而辛柏青却仍道:“媛媛吃了流食,总归会好的。”可命运从不理会凡人的执念——2025年5月17日,这位曾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火化炉前,青烟袅袅升腾,将朱媛媛五十一载的悲欢尽数吞没。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她最后一次与朱媛媛通话时,电话那头是撕心裂肺的咳嗽,而辛柏青却仍道:“媛媛吃了流食,总归会好的。”可命运从不理会凡人的执念——2025年5月17日,这位曾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李云芳让千万观众落泪的女演员,终究没能熬过病魔的镰刀。
火化的消息传来时,舆论场竟泛起一丝诡异的平静。世人记得她荧幕上的笑靥,却鲜有人知她与癌症缠斗的五年里,如何将病房化作剧场:她戴着佛珠双手合十的照片,被友人晒在社交平台,照片里的她虽面色蜡黄,却仍笑得如春日海棠。这笑容,何尝不是对命运最辛辣的嘲讽?
朱媛媛的戏,是人间烟火的具象化。从《家有九凤》里隐忍的初七凤,到《送你一朵小红花》中温情的母亲,她总能用最朴素的表演,将市井小民的悲欢刻进观众骨髓。可这“烟火气”的背后,却是她与病魔的殊死搏斗。住院期间,她仍坚持为海鹰基金会主持公益,分文不取,反而倒贴数十万善款——这哪里是演员?分明是人间的一簇火,烧尽了自己,也要照亮他人。
她的“星光”,更在戏外熠熠生辉。田沁鑫说她“思维活力如少女”,李乃文称她“幽默得能让人笑出泪”。可这星光,终究没能照亮她生命的寒冬。她曾对友人哽咽:“最后两件事,是陪孩子和去寺庙。”话未说完,妆已哭花。这哪里是明星?分明是万千母亲中的一员,在生命的尽头,仍惦念着未尽的母职。
然则,朱媛媛的离世,却成了某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翻出她与丈夫辛柏青的旧闻,揣测其婚姻是否“名存实亡”;有人扒出她女儿本本的照片,评头论足其“是否继承了母亲的演技”。这些言论,“看客”举着道德的幌子,实则是对他人苦难的消费。
他们忘了,朱媛媛在病榻上仍坚持公益,将生命最后的火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忘了,她为拍《天狗》深入西北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三个月,只为演活一个农村妇女。这些血肉与汗水,岂是那些躲在键盘后的“文化人”所能理解的?
朱媛媛的遗体火化,不应只是舆论场的短暂喧嚣,而应成为社会反思的契机。我们是否该停止对演员的“神化”,转而关注他们作为“人”的脆弱与坚韧?是否该摒弃“完美人设”的幻想,转而尊重他们生命中的不完美?
她的火化,恰是对“生命无常”的一次无声诠释。她用五十一载的光阴证明:真正的演员,不在于奖杯的数量,而在于为角色倾注的灵魂;真正的生命,不在于长度的丈量,而在于厚度的积淀。正如她所说:“人生如戏,但戏里戏外,都得活得真实。”
朱媛媛的离去,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照亮了无数人的心房。她的女儿本本,是否会在母亲的影响下,走上演艺之路?她的公益精神,是否会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她的作品,是否会在岁月长河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朱媛媛的火化,恰是用生命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永垂不朽,而在于作品能跨越生死,与后人对话。
朱媛媛的遗体已火化,但她的笑容、她的泪水、她的坚韧,早已化作人间的星光。她的一生,如同一场盛大的戏剧,有悲有喜,有聚有散。可正是这悲喜交加、聚散无常,才构成了生命的真谛。
愿这世间的看客,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共情;愿这世间的舆论,少一些喧嚣,多一些敬畏。毕竟,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他人的怜悯,它只需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照亮后来者的路。正如朱媛媛在《我的姐姐》中饰演的姑妈,虽一生隐忍,却仍以温柔的力量,托起了家族的未来。
而今,朱媛媛虽已离去,但她的星光,将永远闪耀在人间剧场。
来源:冥夜殿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