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玉兰’这把尺子,量的是戏骨,不是戏皮。”昨天,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评委会主席陈宝国连线媒体,“我们将利用自己的专长,坚持自己的艺术良心,感受所有入围作品中展现的时代、民族的大善大美,所蕴含的文化与人性光辉。”
文汇报记者 王彦
“‘白玉兰’这把尺子,量的是戏骨,不是戏皮。”昨天,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评委会主席陈宝国连线媒体,“我们将利用自己的专长,坚持自己的艺术良心,感受所有入围作品中展现的时代、民族的大善大美,所蕴含的文化与人性光辉。”
他亮出今年评委会成员共同秉持的24字评判原则:“坚守专业、秉持公正、鼓励多元、尊重突破、传承匠心、提携新人。”他也坦承自己在行业摸爬滚打40余年后积累的关于精品佳作的标准:“作品要有思想深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演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角色的塑造、诠释要独特,但最重要的是真诚——对创作的真诚、对角色的真诚。另外,导演对结构、节奏、风格的把控,技术部门的通力协作,都需要体现专业性。而我们评委会最为看重的,是作品的创新性。”
有限的连线时间里,“突破”“新人”“创新”等关键词屡被提及。
陈宝国其名,观众再熟悉不过。自1982年在《赤橙黄绿青蓝紫》里首担电视剧男主角,到凭《大宅门》《大明王朝1566》《老农民》《北平无战事》《老酒馆》《老中医》等作品为观众喜爱,突破与创新,何尝不是他的艺术人生信条。而这,刚好与而立之际的白玉兰奖评选不谋而合。
本届上海电视节的主题为“三十而励,光影新程”。陈宝国提到,30届走过的30余年里,上海电视节与白玉兰奖见证了中国电视从叙事革新到技术飞跃的历程,成为联系观众及创作者的桥梁,也搭建了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电视节能历久弥新,“白玉兰”能芬芳常驻,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是一代代创作者最真诚的准则;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则是评价一部好剧的恒定标尺。陈宝国形象地将一部电视剧比喻成“筋骨”“血肉”“魂”。“‘白玉兰’这把尺子,先看筋骨,剧本是否扎根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其次是血肉,即表演,表演者是否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真正做到掏心窝子地演绎,评委会一定会盯着演员的眼睛去看,他们是演角色,还是活成了角色;魂,则是整体的技术制作是否敬畏专业。”
优秀的“一剧之本”也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不变的根本。从国民级演员、老戏骨到评委会主席,回首自己凭《老农民》《老酒馆》两获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的经历,陈宝国感慨,回眸过往的市场,每年像这样的作品,产量并不算多。“有句老话,一个演员一辈子能演三五个成功的角色,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已足矣。这不光靠选择,还靠运气和驾驭角色的能力。好的剧本、人物,不是每个创作年度都会有很大的量。甚至可以说,好剧本、好角色有时是罕见的。”
但,不变之外更有变。“白玉兰”注重创新,本届评委会名单便可见一斑。国产剧单元里,其他评委还包括编剧高璇、导演康洪雷、演员童瑶、影视评论家尹鸿、摄影师于小忱以及编剧张挺。谈及老中青三代齐聚的评委阵容,陈宝国以美食为喻:“评奖不是分糖果,要讲究五味调和。老同志能够品尝出那种回甘,中生代能够辨清楚火候,年轻人有股鲜劲儿。一桌满汉全席,哪个味道都有了,才能咂摸出滋味、回味。”
影视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创新相伴。第30届,上海电视节和白玉兰奖评选也到了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节点。6月27日,本届白玉兰奖将在临港这座“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揭晓。陈宝国说:“白玉兰奖从来不怕热闹,但怕热闹过后留不下滋味。”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