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江:从《咱们结婚吧》到“咱们抓间谍”,这个确实也是一种跟新时代的呼应。从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就能明确,党中央早就洞察到要增强人们的反谍意识这一点。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我们现在能享受到这种岁月静好,只是有很多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所
刘江:谢谢。
谭飞:《绝密较量》是您继《咱们结婚吧》12年后再次登陆央视一套的作品,这次聚焦国安题材,您现在的感受如何?
刘江:从《咱们结婚吧》到“咱们抓间谍”,这个确实也是一种跟新时代的呼应。从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我们就能明确,党中央早就洞察到要增强人们的反谍意识这一点。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我们现在能享受到这种岁月静好,只是有很多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而已。所以说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人们的反谍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在过去这一点太神秘了,大家老觉得这事跟我们好像没关系,但实际上我们要有这样的反谍意识,而且我们也有必要去告诉大家,芸芸众生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在替我们扛事儿。当代国安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你身边的这些人,他的生活逻辑,生活方式,他的整个生态都跟你是一模一样的,但他们所展现的却是一个你不了解的、充满传奇性的一个故事。所以说它既有代入感,又有传奇性,可能也更充满挑战性。
谭飞:更加真实。
刘江:对,它更有代入感。
谭飞:当代国安工作与过去不同,孤胆英雄背后有技术、后勤等团队支撑。
刘江:是。
谭飞:也希望导演能分享一下这种群像塑造的创作思路,他们也是隐蔽战线的一员。
刘江:对,当然。因为现代谍战离不开科技元素,比如窃听、解码、远程拷贝等先进技术。这些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真实背景的延伸。我们需要在人物功能性和生活质感间找到平衡,让角色既鲜活又服务于情节推进。而且我们的反谍手段非常的先进,非常有科技感。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咱们做不到的。
谭飞:那么在剧本的打磨或者现场拍摄中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
刘江:最大的挑战是让人物的行为逻辑符合多层设计。这个人物必须得是我们身边任意一个鲜活的人。这是在我们整个戏里,不管是大情节还是小情节上,都要去平衡的一个事情。另外,人物角色的每句话还需兼顾三层逻辑:表层观众能立刻理解,第二层需稍加琢磨,第三层则需二刷才能察觉。即便观众第一遍没看透,回头再看时仍能发现伏笔的合理性。需要既做到“”意料之外,还得实现“情理之中”。
谭飞:所以说观众如果在二刷、三刷的时候,能发现更多新的信息量。
刘江:对,可以这么讲。第三层逻辑可能需要二刷才能知道,但是这并不妨碍观众第一遍的观赏,二刷、三刷,都会有新内容。
谭飞:因为作为当代国安人员来说,面临的环境肯定是极其复杂的,他也需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扮演来实现自己的任务。所以这里面可能隐藏着很微妙的一种判断。
刘江:是,尤其是当时在拍的时候,演员要做到这一点是挺难的。
谭飞:那其中哪场戏是导演印象最深的?能否分享一下这场戏的设计思路和情感爆发点?
刘江:赵亚苧醉酒留宿杨光家那场戏是全剧的重要转折点,我也非常喜欢那场戏。那场戏就符合刚才说的深层逻辑,光是看表面的情感纠葛其实也能看懂。但实则在事后谜底揭开以后再回去看,就会格外地感动。高圆圆饰演的赵亚苧是我方的长线卧底,她早就知道张鲁一饰演的杨光是她的同志,但杨光看她却是雾里看花,明知杨光是同志却被迫执行色诱任务,她怎么办?做也不行,不做也不行,非常煎熬。所以她选择了灌醉自己试探杨光,杨光你要对我“动手”也就认了,但是杨光没有,这让她上级也没想到这个人这么君子。
而杨光的克制让她既感动又痛苦,对杨光的人品有了极度的认识,她其实是从这场戏开始对他动了真情了,但又必须压抑住自己的情感。在第二天清晨醒来照镜子的时候,她表情才是那么的失落。又想起詹姆斯命令她一个星期必须搞定杨光,她的内心是极度崩溃的,所以她做出的反应是要赶紧逃离这里。然后在杨光送她离开,二人同乘电梯的时候,我给了一段很温暖的音乐,实际上这时候她内心产生了爱情,但是她却永远不能说。这场戏的细节铺垫,需要结合后续剧情才能完全理解,二刷时会更觉得震撼。
另一场重头戏,是赵亚苧在执行连海任务前夜与杨光的通话。其实她早前已从上级获悉杨光将现身连海,并明确知晓自身正处于对方的监控之下。当詹姆斯询问是否存在监视时,她为保护杨光选择了否认。但是她执行任务之前,看着那个屋子,她打了一通电话,她也知道杨光一定会看着她,此刻的杨光必须维持对嫌疑人的专业态度,无法流露任何情感。但是她这通电话把自己打哭了,为什么?因为她做好了第二天牺牲的准备。她说也许见不到了,杨光说为什么见不到啊?她说也许我还得接着出差,这样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作为国安人员,她深知第二天无论发生什么,她都必须用生命守护国家利益。这也是之所以为什么她总盯着詹姆斯问,任务到底是什么?因为只有她一直跟在詹姆斯身边,能随时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才能够保护国家利益。这也可能是一刷看不到,但是二刷之后会格外感动的。
谭飞:信息量非常丰富。
刘江:最后,杨光在自己最千钧一发、生命垂危的时候,她出现了,杨光都懵了。所以这些地方就是刚才说的那几层逻辑,它的复杂性其实挺烧脑的。但是第一遍看不懂也没关系,表面的那两层逻辑也足以让你接着往下看。
谭飞:足以精彩了。
刘江:对,就跟《黎明之前》一样,有人说看了十几遍,有人更夸张说看过一百遍,每遍都有新的东西,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逻辑足够结实,又足够烧脑。
谭飞:所以我也看得出导演对这个戏的热爱,而且下了很多功夫,我总结了十二个字:嵌中嵌,套中套,局中局,计中计。我觉得可能观众在看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和理解导演的这种设置。
刘江:是的,又比如说他们在海外的那段戏,赵亚苧发现了她的同伙在杨光的屋里装了窃听器,想提醒他,又不能直说,她就假借喝酒时的随口漫谈暗示他。但是杨光不用她暗示,早就有警惕,这就是相互的一种默契。包括在詹姆斯家,杨光偷偷潜上了二楼,詹姆斯以为杨光要获取情报,打算上楼抓现行,然后赵亚苧穿着高跟鞋往上跑,故意发出一些动静,杨光就觉察到了,这都是对他的保护。包括杨光被人暗害,撞飞了,有路人把他送到医院去,当他一睁眼发现是赵亚苧在旁陪护,其实是因为她早就盯着他了。
谭飞:所以让我想到一句话就是,很多表面不相关的事儿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刘江:对。
谭飞:可能这个剧的很多余韵就在这儿,所以大家得认真看。
刘江:是。
谭飞:那我们再说到赵亚苧,她不仅是有多重身份,而且一直是迷雾的中心,你怎么看待赵亚苧这个角色在当代国安剧中的分量和作用?
刘江:她代表了信仰的力量。因为她作为长线卧底,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
谭飞:是支撑不了的。
刘江:很容易迷失。作为长线卧底,她甚至舍弃了真实姓名,赵亚苧也只是她一个代号而已,不是她的真名。除此之外,我们也只知道她的行动代号叫江山2047。雷佳在看到赵亚苧的身份揭秘以后热泪盈眶,就为此写了一首片尾曲叫《我会在这里》,也正是赵亚苧与杨光等人的写照,“夜再黑,路再崎岖,我会在这里”,这代表了一句誓言,誓言背后就是一种信仰。这首歌的美在哪呢?美就美在,雷佳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了隐蔽战线的牺牲与信念——我永远会站在我该站的位置上。我永远会是插入敌人心脏那把尖刀。这首歌将这种豪情壮志娓娓道来,圆圆听一遍,哭一遍。
国安人员,在生活中也是什么都不能对自己的家人透露的,比如说杨光有一场戏,他回家跟父母吃饭,看新闻里说破了一个案子,他爸问这是你们办的吗?他不能说。他妈又问你出了趟国,干嘛去了?也不能问,这都是国家机密。所以隐蔽战线的人们永远要提着个弦儿,特别不容易。
谭飞:咱们也看到《绝密较量》里面很多暗杀、枪战、包括追车。我觉得从第一集看到后面,这些情节在剧中真是有挺多分量的,那您如何平衡动作戏在这种谍战题材或者国安题材中的逻辑与视觉冲击?
刘江:这个恰恰是现代谍战的魅力,现代谍战的魅力正在于科技与动作的结合。追车、翼装飞行、水下摄影等场景不仅是戏剧冲突的高潮,也凸显当代国安工作的复杂性。比如在最终决战中,杨光与詹姆斯的较量从追车到撞车,层层升级,既推动了剧情又增强了其观赏性。
谭飞:观众会越看越精彩。
刘江:对,节奏也快。所以就是这样才能够体现了现代谍战的味道。
谭飞:您也拍过《黎明之前》《誓言今生》等多部近现代的谍战剧,这次转向当代国安题材,其实两者有相同也有不同。像这种叙事节奏和悬念设计上有何异同,您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刘江:从这个戏剧类型上讲,《绝密较量》跟《黎明之前》是一脉相承的,它都是强情节的,讲逻辑,讲节奏,讲冲突,环环相扣。其实《誓言今生》,我认为它是个人物命运剧,它没有那么“强情节”,更多的是体现了人物的命运,时代的发展。
谭飞:大时代下的人物的命运。
刘江:对,它跟强情节没关系。而《绝密较量》是强情节,强情节不代表没有深刻的主题,只是在戏剧类型上叫强情节悬疑剧,像《黎明之前》也是荡气回肠,最后也是信仰的力量,兄弟分道扬镳,让人感慨。《绝密较量》也是到最后荡起了信仰的力量,无名英雄,隐蔽战线,从戏剧类型上这两部是一样的。但《绝密较量》更侧重现代科技元素。年代戏依赖假定性,而当代剧代入感更强,警示观众国家安全近在身边,有更多的启示意义和教育意义。不要认为国家安全远在天边,其实可能近在眼前。
谭飞:现实感和现实意义会更重。
刘江:对,这个概括得好。它内在的相同之处就是同样节奏很快,镜头量很大。可能从视觉奇观上,现代戏更有余地、更有空间。因为《绝密较量》的特技量太大了,表现手段比如说夜里的翼装飞行、水下摄影、追车、爆破、爆炸,像在《黎明之前》里可能看不见或者比较少的呈现。还有一些破案手段,就比如说电子解码、遥控开锁。在《黎明之前》里开锁可能就是冷兵器似的撬开,但《绝密较量》中是拿出机器一读码,就给监控定帧了,再比如说还有更高科技的隐形眼镜,戴上后眨眼即拍照,诸如此类。
谭飞:就不用拿出照相机拍了。
刘江:对,这些都是高科技的手段,只有在当代谍战里面才能看到,
谭飞:那这一点可能对当下的观众是特别有吸引力的。
刘江:是。我这次的创作方法就是类型化的现实主义创作。人物的根一定是现实主义的,反映的也是当下时代的,精神也是当下的时代精神,这都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根。在表现手段上,它是类型化的。我一直认为类型化才是高度的商业化。
谭飞:是。
刘江:这种类型创作我觉得是对于当下的影视工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不过时的,但是你的精神一定是现实主义的,不能悬浮。你一定是现实主义的方法,用科学的手段。在我看来,科学的手段就是类型化。
谭飞:其实我觉得导演这么多年一直创作的戏都是按照这个方式来的,像《黎明之前》《岁月》《媳妇的美好时代》包括《咱们结婚吧》等等。
刘江:对,那都是类型剧。
谭飞:就是叫货要对版。而且其实越来越类型化或者类型化越鲜明的剧,对观众越是友好的。
刘江:这是因为在越商业化的这种层次上,它会是越分众的,不能指望“一网打尽”。
谭飞:是。
刘江:当然也有可能做到一网打尽,但是你的出发点一定是分众的,你要让好这口的观众能够全进来。
谭飞:所以我觉得刘江导演的每部剧就很清晰。
刘江:这就是类型化的好处。
谭飞:到达率很高。
刘江:对。
谭飞:我想问问导演,因为这几年的谍战剧,容易落入俗套化、偶像化的这种陷阱,那您觉得我们有什么方式,能让这一类型重回大众视野?
刘江:关键在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人物动机、行为逻辑必须真实可信,即便追求“意料之外”,也需立足“情理之中”。悬浮的剧情和空洞的角色只会离观众越来越远。我觉得现实主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它是内在精神和价值观,是一种更灵魂的东西。它必须得结合类型化的手段才行。比如你看斯皮尔伯格,他哪部戏不是现实主义?他那么商业化,也都是现实主义的。当然也有这种在现实主义基础上作为变形的,那种超现实的也好,或者是表现主义也好,但是都在这个基础上,都是反映人的事。如果人物不真实,一切免谈。
谭飞:人真实才立得住。
刘江:对,这故事才立得住,人要不真实,那你是看什么呢?他行为逻辑都不对,你就不想看了。他明明没有这个动机,没有这个驱动力,他非要去干这件事情,那不就假了吗?
谭飞:所以我们能不能说《绝密较量》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
刘江:人物真实是基础,但商业吸引力更在于神秘性与奇观性。真实让观众代入,神秘与科技则提供观赏价值,两者缺一不可。真实不是目的,而是桥梁,通过它传递作品的精彩内核。有了真实,观众才会通过你走向作品,走向作品才能接受作品。
刘江:谢谢。
四味毒叔
来源:四味毒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