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鹅颈到被嘲“端后”,梗脖子演戏的刘诗诗怎么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1 10:53 1

摘要:即使在表演中,形态也很重要,但现在的很多年轻演员,戏还没开始演,光往那儿一站,问题就暴露了——驼背、头前伸、肩膀内扣。这种体态问题,轮不到讨论“演技”,连基本的“像个角色”都做不到。

今日话题

字数:2400阅读时间:5min

即使在表演中,形态也很重要,但现在的很多年轻演员,戏还没开始演,光往那儿一站,问题就暴露了——驼背、头前伸、肩膀内扣。这种体态问题,轮不到讨论“演技”,连基本的“像个角色”都做不到。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什么才是表演形态正确的打开方式。

(IC photo/ 图)

近日,刘诗诗在新剧《淮水竹亭》中的表演,因习惯性梗脖子、姿态紧绷,被网友戏称为“端后”。在表演的“声台形表”四大基本功中,“形”不仅指外在体态,也涵盖肢体语言、动作节奏和整体气质,是角色塑造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形体控制能增强角色的可信度。时下的很多年轻演员驼背缩脖,体态极差。不过,“形”并非越“端”越好,过度追求仪态端正,反而让肩颈肌肉紧绷、肢体动线僵化,让角色失去了灵动气韵,观众反而会出戏。

“形”很重要

在戏剧表演中,我们经常听到“声台形表”这个词组,它们其实也是演员的四项基本功,分别指声音、台词、形体与表演。四项能力共同构成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彼此交融又各有侧重。

“声”指演员的声音控制能力,包括音色、音量、音调等要素,要求演员能够根据角色需要调整声音特质,使其具备穿透力和感染力。

“台”,说的是台词功底,要求演员准确传递的文本信息,赋予语言情感和节奏,使对白具有真实感和层次感。

“表”是表演的核心,指演员通过内在体验和外在呈现来塑造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的能力。

“形”是四项中最为外显的要素,指演员的形体表现力。

它要求演员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特质,通过控制肌肉张力、调整肢体动线,让身体成为角色灵魂的外在载体,构建出符合人物逻辑的肢体语言,使观众能从举手投足间感知人物的情绪起伏和性格特征,甚至让“形”成为传递潜台词、构建舞台隐喻的重要手段。

演员形体表演的典范是什么样的呢?在《霸王别姬》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是表演教科书常提及的案例。

成年程蝶衣的形体已与京剧旦角的程式化表演融为一体。舞台上的虞姬,水袖轻甩如流云,莲步微移似踏波,身段柔美却不失力度。

而台下,程蝶衣的形体依然保留着旦角的痕迹,比如他习惯性用兰花指捏烟嘴,走路时腰肢微颤,似有戏服水袖的重量,给段小楼整理戏服时指尖划过戏袍的力度,就带着“虞姬”对“霸王”的缠绵依附。

当时代巨变,程蝶衣的形体也逐渐失控。戒大烟一场戏,他在屋内发疯,使劲砸东西,脖颈青筋暴起,就连段小楼都无法控制住他,一番发泄后,他的身体如被抽去骨架般瘫软在床,被菊仙搂抱时就像一具骷髅。遭遇段小楼背叛,他穿着虞姬的戏服跪在火堆前,油彩混着汗水流淌,恨恨而用力地望向段小楼,当他站起来控诉段小楼时,腰背已佝偻如老妪,步履混乱仓皇。

如果说,此前他形体的柔美是戏魂附体的沉溺,那么,此时形体的衰颓则是信仰崩塌、理想破灭的具象化。

由此可见,当演员的“形”与角色的精神世界完全同频,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道肢体动线,都能成为人物灵魂的投射。

(《淮水竹亭》剧组活动。IC photo/ 图)

并非越“端”越好

即使在表演中,形态也很重要,但现在的很多年轻演员,戏还没开始演,光往那儿一站,问题就暴露了——驼背、头前伸、肩膀内扣,整个人像没长开的豆芽菜,或者像被手机“腌入味”的低头族。这种体态问题,甚至都轮不到讨论“演技”,因为连基本的“像个角色”都做不到。

譬如古装剧中,演贵公子,弓腰缩脖像熬夜打游戏的宅男;演侠客,肩膀打不开,剑都提不利索;演闺秀,脖子前倾,像在找WiFi信号……现代剧也好不到哪儿去,穿西装像偷穿大人衣服,穿休闲装又垮得像睡衣,演个青春校园剧里的少年主角,往讲台前一站就习惯性驼背,生生把少年感折损了三分。

按理说,科班出身的演员都经历过形体课训练,为何镜头里的体态管理反而成了短板?一方面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缺乏系统锻炼,让很多年轻人养成了不良的体态习惯,年轻演员也不例外(读书时间少,上网时间多),甚至更严重。

另一方面,体态差的背后,是基本功的缺失。老一辈演员大多有戏曲、舞蹈或武术底子,至少接受过形体训练。而现在的很多年轻演员,选秀出道、网红转型,拍戏前连一个月的仪态集训都没有,全靠镜头怼脸和滤镜救场。

哪怕是科班出身的演员,现在也少了以前的苦练劲儿——早上6点压腿开嗓的日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赶通告、拍短视频、立人设。学校教的形体课,不少人糊弄过去就算了。不少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技甚至比素人还差。

正是这种普遍性的体态垮塌,让“站有站相”成了稀缺品质。如今观众夸一个演员,常常会特意提到“体态好”——比如刘诗诗挺直的肩颈线、舒展的背部弧度;杨洋的肩胛骨自然下沉,腰板挺得像青松,连转身时的步幅都带着军人的利落……

可问题是,演员体态好,是对他们平时状态的要求,并不是说,他们在诠释任何角色时,都得保持“端着”的状态,这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也是为什么刘诗诗、杨洋的体态优点在演戏时可能会变成为缺点——他们几乎是不分场合、不分角色,都“端着演”。

比如此前遭到全网群嘲的《我的人间烟火》,杨洋饰演的宋焰本应是粗粝热血的角色,却因演员对帅气姿态的过度执着而偏离人物逻辑。

一场喝水的戏份,他手持水杯时下颌微抬、眼神斜睨,以45度角展示侧脸轮廓,连喉结滚动的节奏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的。对“苏感”的机械化追求,让日常的喝水场景变成T台走秀,全然消解了角色应有的烟火气。

哪怕是剧中需要展现角色内心的痛苦时,他依然保持着腰背笔直、脖颈紧绷的状态,以至于有“端王”之称。

《淮水竹亭》中刘诗诗饰演的东方淮竹,高冷却不意味着呆板,但她把芭蕾训练出的挺拔体态直接“移植”进打戏,每个挥剑转身都端正有余、灵动不足,独独缺了侠女该有的飒爽和不羁。

观众说角色“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精准戳中了表演的痛点。如果演员把体态优势变为一成不变的表演模板,角色就成了展示仪态的人形立牌,再漂亮的肩颈线也撑不起角色的复杂肌理,最后得到的只是“端后”的戏谑。

总之,演员的体态管理确实值得重视,像刘诗诗、杨洋这样时刻保持挺拔姿态的演员,至少展现出了职业素养,这点值得肯定。

不过,好体态不该成为表演的枷锁。专业演员应该像水一样能适应不同容器——张国荣能演活虞姬的柔媚,也能诠释阿飞的不羁,关键就在于懂得用身体去契合角色。

说到底,观众要的不是永远笔直的脊椎,而是能让角色活起来的身体。生活中没人会端着架子吃饭睡觉,戏里也不该如此。

如果大女主戏重复的仍旧是以往的傻白甜和玛丽苏模板,而不是以有说服力的人设与情节凸显女性格局之“大”,那么大女主戏早晚“没戏”。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欢迎朋友圈哦 ·

来源:南周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