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北影节“北京展映”单元遴选了300余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在京津冀地区的30余家商业影院、艺术影院及剧院放映了约900场。
【文化走笔】
近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北影节“北京展映”单元遴选了300余部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影片,在京津冀地区的30余家商业影院、艺术影院及剧院放映了约900场。
电影节不仅是单向度的电影展映平台,也是影迷们欢聚和守护的文化节日。一般的电影观众,可能把进影院看电影当作一种消遣娱乐,而影迷们更加虔诚,把进影院观影当作充满仪式感的艺术活动。“有一次看电影时,一个观众的手机铃声短时间内连续响了几次,现场的几个影迷真的就暴跳如雷。最后,那个观众直接被赶出了影厅,再也没有回来。”一位影迷这样记述自己在电影节上的观影经历。也许是为了这种仪式感,这次北影节期间,我们看到不少影迷花很多钱从外地赶到北京,观看在网上随手可及的老片子以及一些不知名新人的作品。
除了“千里奔赴”,有的影迷自发制作影院指南、美食推荐、影片打分表等,主动为他人的观影活动提供帮助;有的影迷自制海报、票根、透卡等电影限定周边,现场免费发放给其他观众;有的影迷自发宣传文明观影理念,号召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说话、不屏摄、不踢椅背,共同为良好舒适的观影环境而努力;还有一些勇敢的影迷,主动曝光黄牛的倒卖影票行为,以免他人遭受损失。这些可爱的影迷们,试图用自己的热情与行动,让观影成为“众乐乐”的美好体验,从而形成独特的影迷文化。
虽然影迷们迷恋电影,但正如同苏珊·桑塔格所说,“他们对电影的迷恋不仅仅是喜欢”。因为观看了大量影片,影迷们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品位,对影片质量有着自己的一套严格标准。同时,影迷们观影后,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有的影迷在豆瓣上打分,有的影迷组建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影迷甚至会洋洋洒洒写下几千字的评论。当他们的谈论范围从豆瓣TOP250影片扩展到费里尼和塔可夫斯基时,当他们开始比较不同放映厅音响的细微差别时,他们成为电影创作者和普通观众之外的“第三类人”,并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电影的发展。
比如,近些年北影节上放映的《喊·山》《春江水暖》《平原上的夏洛克》等中小成本影片,通过影迷们的推介成功出圈。不仅是文艺片,很多纪录片甚至商业片的成功,也都遵循着同样的路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当年上映初期,票房远远不如预期。大批看过影片的影迷,自发组织包场、送票等活动,还开设专门的微博账号,每天更新票房动向。后来,影片获得9.56亿元的票房。一位影迷在回忆其充当《大圣归来》的“自来水”的经历时说:“我感觉自己参与了电影的宣发过程,看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票房一天天好起来,排片也越来越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影迷群体的壮大、影迷文化的发展,也倒逼电影在叙事、风格及美学上进行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导演代际划分日益模糊,电影的风格和类型日益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影迷们的审美和趣味日益多样化。随着电影工业化的加速,电影制作日益标准化、流程化,电影开始成为大众文化快消品。在这种情况下,兴趣各异的影迷群体的存在,有利于打破商业大片的垄断,为不同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土壤。
著名电影导演杨德昌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那些在影院里共享光影盛宴的影迷们,早已构成超越个体生命的光影共同体。参与电影节,让影迷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属于自己的电影文化社区,不仅观影时更有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