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理说,大儿子没了,丈夫也没了,这唯一的小儿子就应该是她在这个世间的依靠了。
《折腰》看到15集了,对朱夫人这个角色依旧还理解不了。
对于母亲来说,爱孩子应该是一种本能。
对孩子的爱护,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存在了。
但朱夫人对魏劭不是这样的。
按理说,大儿子没了,丈夫也没了,这唯一的小儿子就应该是她在这个世间的依靠了。
所以,她就该满心满眼都是魏劭这个小儿子才对。
可她不是,只将外侄女视为后半生依靠。
太夫人要将郑姝送走时,她一个劲地哀求,说她与外侄女相依为命十几年,早已情同母女,没有外侄女陪她,她不知道怎么活下去了。
情急之下,最易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也是最真实的所想。
所以,朱夫人是经常忘了有亲儿子的存在了。
在郑姝在跟前,朱夫人是想不起魏劭的存在的。
或者是郑姝提起,她才会想起儿子。
为了将外侄女留在身边,她不在意魏国的安定大计,更不在意儿子的意愿,直接让外侄女把小乔拦在城,让小乔淋了三天雨。
羞辱够了,就让外侄女给小乔送去休书。
郑姝是坏,心眼也多,但若是没有朱夫人的授意,她一个早年便丧父失母寄人篱下的孤女,还真没那胆子去做这些事。
朱夫人这是图什么呢?
魏乔两家虽有大仇,但用联姻来解决纷争,是太夫人的决定,儿子经过考虑,也认可了。
朱夫人应该知道的,自己虽是已故魏侯的夫人,但在国事与家事上都没什么话语权。
太夫人虽身在后庭,但因为她身份高贵,是皇室中山国高阳公主之女,被封翁主,本身实力非凡。
魏劭能坐上魏国国主之位,还是太夫人一力扶持的。
在魏劭还不会亲政的那些年,国内许多大事是由太夫人管理的。
如今魏劭长大成人,征战多年,太夫人才逐渐隐归幕后。
有着这样的婆母,家里的许多事,都得遵循太夫人的意见。
可换个角度来看,内有婆母可依,外有儿子可靠,儿子后面娶来的小乔也是个聪慧能干的。
年轻时可靠婆母,老了靠儿子儿媳,啥都不用管,这日子不是过得轻松快活吗?
她本身就是个没能力的,为啥还要去做呢?
被郑姝挑拨几句,就不管不顾地去害小乔了。
偏偏自己又没啥脑子,做了坏事后根本遮掩不过去。
太夫人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蠢笨!学人家坏,也学不到点子上。
确实,每一次谋算,最后遭殃的都是自己的亲儿子。
比如休小乔这事,若是小乔被赶走了,联姻被毁,永宁渠的修复工作肯定要受影响。
到时乔家为了名声,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联合魏国的敌方,一起对付魏国。
本就受旱灾的魏国百姓,必定会遭遇雪上加霜的苦难。
又比如,她给儿子下药这事,也不管儿子喜不喜欢郑姝,直接乱点鸳鸯谱,最后逼到魏劭泡了一晚的冰水。
一国主公,居然被自己的亲生母亲联合外人算计!
这要是传出去,魏劭这个一国之主直接脸面扫地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魏劭若把控不住自己,真与表妹胡来,那是朝令夕改了。
前不久,他还在宗亲面前承认小乔的女君身份,要给女君该有的尊荣,拒绝纳妾,可转头就与表妹乱来。
这种出尔反尔的主公,修身不正,如何能让人信服?
下药之事暴露,一国主公的亲娘居然是这样的人物,那怕他日魏劭君临天下,治家无力都会是他的短处。
太夫人因此处罚了朱夫人,可朱夫人却迁怒于小乔。
小乔在书房里把利害关系挑明,质问朱夫人是不是不想儿子坐稳主公之位。
可朱夫人根本听不懂,还气恼地推翻了桌子。
怪不得太夫人要把养小魏劭这件事抢过来,若是魏劭若是被养在朱夫人跟前,长大后能不能挑起一国主公的担子还真难说。
打着为儿子好的幌子,做的都是伤害儿子的事。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
但吃了好多次亏,也没见她有多长智。
后来,朱夫人还想利用麦种之事诬害小乔。
容郡大旱,小乔写信回娘家借来产量更高的麦种。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朱夫人好歹也做过几十年的侯夫人,居然没有一点为天下黎民百姓的胸怀,直接助郑姝把麦种调包蒸熟。
蒸熟的麦种种下去发不了芽,老百姓颗粒无收,这会饿殍遍野的。
这可是动摇国本的毒计!朱夫人这是毁掉小儿子的一切啊。
一直扯孩子后腿的长辈真的很可怕。
又蠢又爱瞎动脑筋的亲人更可怕,因为她随时可以成为敌人手中那把砍向己方的利剑。
口口声声说为你好,但做的事没一件是能帮到你的。
来源:圆扁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