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李金斗:身世离奇、经历坎坷,大器晚成险些晚年不保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1 00:03 1

摘要:小时候听相声,最早记住的不是谁的名字,而是那一口“贫嘴滑舌”和笑料百出的段子。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些笑声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位位磨破嘴皮、吃尽苦头的老艺人。李金斗,就是其中一位。

小时候听相声,最早记住的不是谁的名字,而是那一口“贫嘴滑舌”和笑料百出的段子。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些笑声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位位磨破嘴皮、吃尽苦头的老艺人。李金斗,就是其中一位。

他不是最早让人知道的相声演员,但却是许多老百姓电视记忆里挥之不去的身影。他台上的笑声酣畅,台下的路却走得磕磕绊绊。说他“大器晚成”也好,说他“坎坷传奇”也罢,李金斗的这条曲艺路,实打实地走了几十年,哪一步都不是轻松来的。

李金斗1947年生在北京,一落地,命运这把筛子就开始摇了。

他的亲生母亲李惠兰,是个出身地主家庭的知识女性,气质高雅、心气也高。在那个年代,年轻人恋爱受家族反对是常事,可她就是不妥协,硬是嫁给了当时长得英俊、口才一流的李金斗父亲。

本以为是爱情的归宿,没想到婚后不过短短几年,李金斗的父亲就决定出国留学——去了美国,一走就没再回来。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政治形势,有人说是自私的个人选择,但对留下的母子来说,那就是“天塌了”。

李惠兰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扛着生活的重担,一边打工一边养家。

李金斗6岁那年,他的哥哥因肝腹水病逝,母亲的精神也就此崩塌。不久后,病重的李惠兰将李金斗托付给她一位挚友赵贵荣,从此撒手人寰。

很多人不知道,李金斗一生有三位“母亲”:生母李惠兰、养母赵贵荣,以及养母的妹妹赵贵花。这三位女性,没有一个是他的“名义”亲人,但却都成了他一生最重的牵挂。

赵贵荣为了照顾这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终身未嫁,亲力亲为地把他拉扯大。“母亲病了,我得在身边。”这是李金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孝,是实打实的,从年轻到老,始终如一。

李金斗原本对相声没什么兴趣,小时候只是为了跟小伙伴孙殿华玩,才跟着捧哏“搭个伴”。

真正入行是因为北京市曲艺团在招人,孙殿华怂恿他一块去试试,结果阴差阳错李金斗进了,孙殿华落选。他靠的不是突出的才艺,而是那股“说得顺嘴、演得舒服”的感觉。

刚进曲艺团那会儿,李金斗也没想太多,图的是一份工作、一个饭碗,还能减轻养母的压力。但现实远比理想残酷。没多久,他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批斗,甚至被打成“地主孙子”。

接着就下放农场劳动改造,干的是种地、背土、扛粪的活计。

4个多月的“劳改”生活,李金斗没倒下。他咬着牙挺过来,回到北京,想重新登台演出,却被告知“不合适”。那时候,身份就是命运的标签,想摆脱不易。

而且他还干过剧务、拉幕布、搭灯光,有一次爬灯杆不慎跌落,从五六米高的地方摔下,伤筋动骨,差点丢了命。

“那时候的心气就一件事——活下去。”李金斗后来在采访中淡淡地说。

转机出现在1986年。

那年全国首届电视相声邀请赛启动,是全国性的赛事,影响力空前。李金斗的老搭档陈涌泉找到他,说:“哥儿几个拼一把?”当时的李金斗正在一边照顾养母,一边写剧本。

这不是演一个段子,而是要从头到尾写、排、改,一遍一遍磨。最终定了《武松打虎》,一个老题材,被他们演出了新意。讽刺精准、节奏紧凑、语言接地气。

决赛那天,全国数百万观众守着电视机,听相声,评高手。

结果,《武松打虎》拿下了两项大奖,一举成名。此后,李金斗与陈涌泉的组合,成为电视台常客,走到哪儿观众都认得。

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上春晚、登央视、开专场,成了相声界的“门面人物”。他说话语速不快,声线不高,但你就是能听进去,能笑出来。

李金斗并不只是一个“演员”。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他办演出、带徒弟、开讲座,还常年参加义演。

他到过很多养老院、康复中心,为病人讲相声。“有时候,一场演出挣不到几块钱,但看到人笑了,你就觉得不白来。”这话出自他的口。

很多人不知道,李金斗也是一位“捧哏艺术”的守门人。他曾说:“相声不光是逗笑,捧哏得立得住,得给逗哏垫得漂亮。”

他带过许多徒弟,最出名的可能要数李伟建,此外还有多个“非知名但非常敬业”的年轻人。他总说:“学艺要守规矩,做人要有根。”

可是人生不止有高光时刻。

2000年代中期,李金斗因参与一档叫《金斗寻宝》的电视节目,卷入了虚假广告代言事件。他在节目中为某款文玩手串宣传“养生保健”,结果被查出涉嫌误导消费者。

他并非主动欺诈,但由于没有严格把关内容,最终还是被通报点名。这件事一度让公众质疑他的人品,“一代大师就这么塌房了?”不少网友发出疑问。

没过多久,又爆出一桩更惊人的事:李金斗在长春演出后,被一名银行职员讹诈,声称掌握他“嫖娼录像”,索要80万封口费。

结果李金斗直接报警,警方很快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调查后发现完全是污蔑构陷。法院给了李金斗清白,但这两件事对他的晚年名声造成不小影响。

“人不能怕丢人,怕的是躲着不说。”李金斗公开回应,态度坦荡,但不少老观众心里还是隐隐叹息。

现在提起李金斗,很多年轻人或许没看过他演出。但只要看过一次,就会记得他那双总带笑意的眼睛,那口温吞却铿锵的京腔京韵。

他演《学唱歌》、《糖醋活鱼》、《戏剧与方言》,每一个段子都讲究起承转合,每一句话都说得顺顺溜溜。

他是那种不用喊、不用装,只靠讲和演,就能把人带进情境的艺人。这样的功夫,是岁月磨出来的,是台上百场、千场不懈地练出来的。

有人说他晚节不保,有人说他不该接广告。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圣人,错了认、摔了爬,不装也不躲。”这份坦率,恰恰是老一辈艺人最可贵的东西。

他的一生证明了:说相声的不只是说笑话,更是讲人情世故、讲时代变迁、讲心中那份不灭的执念。

在我们今天依旧坐在电视机前听相声、刷短视频看段子的时代,别忘了,那些能让你轻松一笑的段子,背后站着的,是几十年默默耕耘、在黑夜里点灯的人。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中国曲艺协会官方资料

人民网:《“相声老兵”李金斗的人生沉浮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访谈节目《艺术人生》

来源:狮子滩文学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