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随着《繁花》的热播,剧中的演员们也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尤其是上海滑稽戏演员陈国庆,凭借这部剧被更多沪圈之外的观众所熟知。很多不了解上海滑稽戏的观众,或许会以为陈国庆只是个小角色,但在上海本土,他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当年的出场费甚至高达6000元,在那个年
最近,随着《繁花》的热播,剧中的演员们也迎来了事业的高光时刻,尤其是上海滑稽戏演员陈国庆,凭借这部剧被更多沪圈之外的观众所熟知。很多不了解上海滑稽戏的观众,或许会以为陈国庆只是个小角色,但在上海本土,他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当年的出场费甚至高达6000元,在那个年代堪称一笔巨款。
陈国庆的走红,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上海滑稽戏曾经的辉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滑稽戏可谓家喻户晓,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阿德哥、陈国庆、姚周、杨华生、笑嘻嘻、范哈哈、双字辈、筱声咪、王汝刚、李九松、姚勇儿、钱程等演员,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大腕,其人气丝毫不亚于如今的一线明星。那时候,要是谁家婚礼能邀请到这些知名滑稽戏演员,那可是倍有面子的事。
打开当时的电视机,各类滑稽戏相关的广告和节目令人目不暇接:“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流连忘返是第七百货,应有尽有是第七百货”“国际国际国际国际国际商厦,大够大,八千多个平米是宽宽敞敞”“红茶坊里茶一杯茶呀么茶一杯”“快乐大转盘大家一起玩”“智力大冲浪欢乐你我他,冲不冲没关系有浪就好,大不大没关系敢冲就好”“切好夜饭看电视,听吾阿庆刚故事” 。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广告语,承载着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也从侧面反映出滑稽戏当时的火爆程度。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上海滑稽戏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曾经的滑稽戏演员们,如今很少有人再专注于滑稽戏的创作,他们有的直播带货,有的接拍广告,有的转行演戏,几乎都在 “不务正业”。打开现在的电视,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丰富多彩的滑稽戏节目,而是各种家装、海参、百货的广告,曾经的 “笑的艺术” 逐渐被商业气息所取代,这种转变难免让人感到失落。
滑稽戏的衰落,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等新兴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滑稽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同时,滑稽戏本身的文本内容和表演形式,也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其文本多为传统段子,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很难引发当代年轻人的共鸣。虽然年轻一代的滑稽戏演员在上海话发音上更为标准,但他们的表演仍然难以摆脱老派段子的束缚,无法满足年轻观众对新鲜感和时代感的需求。
此外,滑稽戏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老一辈滑稽戏演员的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滑稽戏的兴趣日益淡薄,愿意投身于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如今的滑稽戏创作水准与观众的文化水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滑稽戏不能及时提升创作水平,仅仅依靠无聊的噱头,必然会被观众所抛弃。
不过,《繁花》的爆火也为上海滑稽戏带来了一丝曙光。借着这股东风,滑稽戏或许能够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重新焕发生机。但要想真正实现复兴,滑稽戏必须做出改变。一方面,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入挖掘现实题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让观众在欢笑中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喜爱滑稽戏,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滑稽戏演员们也应该回归初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滑稽戏的创作和表演中,用优秀的作品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上海滑稽戏曾经的辉煌值得我们铭记,如今的困境也需要我们正视。希望在未来,上海滑稽戏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再次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让这门 “笑的艺术” 重新绽放光彩 ,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感动。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