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里有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的舒克贝塔,有正义感十足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有乐于助人的大灰狼罗克。
很多70、80,甚至90后的童年是《童话大王》陪着长大的。
那里有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的舒克贝塔,有正义感十足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有乐于助人的大灰狼罗克。
没有“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创作,中国几代人的童年不会那么精彩又天马行空。
郑渊洁
没有郑渊洁从其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灵感与养分,这几代人不会在成年之后依旧持有一颗童心。
2025年2月28日,70岁的郑渊洁宣布退出所有社交账号。
他选择回归平静生活,但不封笔,只是新作品永远不会面世。
虽然“童话大王”退出江湖,但他的故事依然在江湖上留下了传说。
1985年,郑渊洁遇到了一个伤脑筋的问题。
文学界初具名气的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受读者的喜欢。
国内多家儿童刊物都在争相连载,唯独稿费一直在原地踏步。
于是郑渊洁便与出版社商量付出与收入要对等,可没想到,出版社丝毫不认为杂志销量暴涨是郑渊洁文字的功劳。
郑渊洁
感觉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被认可的郑渊洁,一气之下决定创办一本只刊登自己作品的杂志,《童话大王》应运而生。
仅凭一人之力创作一本月刊,郑渊洁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为了逼自己一把,他与出版社签订合同。
约定按照刊物的发行量计算报酬,若超过10万册,则拿6%的版税。
以此类推,超过100万册,版税也增加到15%。
郑渊洁
当出版社主编了解到此事后哈哈大笑:
“15%的版税?那可是一个编辑三年的工资呀。你这如意算盘也打得太响了吧。”
想让《童话大王》能有100万册的销量成绩,主编认为这是异想天开。
实际上,郑渊洁说出这个目标时也觉得这就是痴心妄想。
可谁知,在第二年《童话大王》单月的发行量就达到102万册。
出生郑渊洁的稿费让人看得眼红,个税的缴交金额也高得令人咋舌。
许多年以后,当郑渊洁回忆起《童话大王》的火爆程度时感慨万千:
“我做梦都没想到,胡思乱想的梦居然也能换钱,而且是很多很多钱。”
郑渊洁
从此,郑渊洁用一支钢笔支撑起《童话大王》发行36年。
在郑渊洁创作《童话大王》时还有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时他发现自己的钢笔总有写不完的墨水,一度以为这是一支神奇钢笔。
直到有一天晚上,他深夜上洗手间才发现。
是父母偷偷给他的钢笔加墨水,而这种无声的支持也给予了郑渊洁巨大的力量。
对于郑渊洁来说,《童话大王》不仅是他吃饭的家伙,更是他与父亲的约定。
曾有一天,父亲好奇的问道:
“这本杂志就你一个人的能力,能写多少年?”
郑渊洁不假思索的回道:
“只要您和妈妈还在世上,我就会一直写下去。”
“嗯,行,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后来,《童话大王》直到2022年才停刊,累计印刷超两亿册。
2024年,一直陪伴着郑渊洁的父亲离世。
或许正是在父子的约定失效之后,郑渊洁才萌发了退圈的打算。
因为郑渊洁的父亲对其一生的学习与事业影响非常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郑渊洁能成为“童话大王”,少不了父亲的鼎力支持。
自从郑渊洁有记忆开始,父亲在家最常见的状态,就是趴在家中的土炕桌上看书写字。
这与郑父的职业息息相关。
郑渊洁的父亲原来是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的教员,所以日常需要读书备课,并记录笔记。
后来郑父因为写作能力非常突出而被单位调往北京工作,郑渊洁的生活环境也转移到了首都。
郑渊洁一家
随后郑渊洁在北京马甸小学开始了小学生涯,在这里他第一次感觉到写作的自信。
二年级的一天,语文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作文题目:“我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郑渊洁在听到老师建议的方向是朝着科学家、医生等远大理想发散思维时,他突然就想搞特殊了。
因此老师收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我长大以后想掏大粪》。
本以为会被当众批评,没想到竟被老师点名表扬,理由是文章有新意。
后来这篇还被推荐刊登到校刊上,郑渊洁因写作表现突出,还获赠了两本免费的校刊。
惊喜来得太突然了,以致于让郑渊洁自信地认为:
“论写文章当然是我最厉害了,这世界谁能比得过我呢?”
1966年,郑渊洁再次因父母工作变动举家迁往河南。
转到新学校时,他已经是四年级学生了。
在这里,老师也给了他们一个作文题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信心满满的郑渊洁另辟蹊径,直接交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儿被鸟吃》的文章。
郑渊洁
结果却与北京大相径庭,老师大怒,后来学校直接开除了他。
此时的郑渊洁自责又委屈,他感觉自己好像做错事了,又觉得自己没写错。
事发后,父亲没有责备,反而安慰他:
“不上学,在家我一样可以教你。”
一直坚持“顺其自然”教育理念的郑父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懂得发掘其长处并引导进步才是老师应该做的。
于是郑父给了郑渊洁一本《共产党宣言》和一本字典,要求他一周之内熟练背出全书。
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郑渊洁从此告别校园,过上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
郑渊洁和父亲
像父亲一样每天趴在桌上读书、写字。
父亲的书就是他的汲取知识的沃土。
特别是《西游记》和《堂吉诃德》,每次看都能给郑渊洁提供新的灵感创意。
里面各种魔幻情节打破了郑渊洁的认知框架。
为什么老鼠不是在地上爬,反而能在天上飞呢,那么它能开着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吗?
后来在南昌服兵役时,他负责在空军部队维修歼6战斗机。
看着翱翔在天空中的战机,郑渊洁不止一次的想过自己驾驶时的样子。
可这个想法直到其复员也没能实现,所以后来他所创作的舒克开飞机,其实也寄托了他当兵时的梦想。
部队复员后,郑渊洁进入工厂负责管理水泵。
虽然待遇不错,工作也相当轻松,但他却因为太无聊而辞职离开了。
站在人生岔路口的郑渊洁,苦恼寻思着有什么工作既能接受小学学历,又能创造收入。
最后他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能力适合儿童文学创作。
1979年9月15日,郑渊洁的处女作童话《黑黑在诚实岛》经历了16次退稿之后,终于在《儿童文学》上与读者见面。
丰富的想象力是郑渊洁童话的特点,好故事是读者喜欢阅读的原因。
儿童读者在读过郑渊洁的故事后,发现每一篇童话里都有意想不到的灵魂人物。
顽皮而勇敢的皮皮鲁、老鼠英雄舒克贝塔。
这些主角性格鲜明,故事立意明显,一旦读起来便深陷其中。
因此郑渊洁创造出来的童话故事是小孩喜欢看,家长也爱不释手。
其背后的原因,离不开父亲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不内卷。
这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发挥出了郑渊洁自身的想象力,也深刻影响了郑渊洁对子女的教导方式。
所以他的童话作品并不是只讲故事,还蕴含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郑渊洁的大儿子郑亚旗,在小学时经常遇到班里同学因为小事被老师用极端的语言当众批评。
当郑渊洁得知此事后直接把孩子带回了家,并亲自编写教材。
郑渊洁和儿子
于是有了皮皮鲁10本教材,《五角飞碟折腾数理化世界》、《皮皮鲁和419宗罪》、《再送你100条命》等,涵盖了安全教育、科学等学科领域。
在大家都争先恐后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下。
郑渊洁反而一点都不担心自己教育孩子惨遭滑铁卢。
“我儿子上到六年级了,而我才四年级学历,大不了就子承父业当作家呗。”
在他看来,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一样。
手中的线不要拉得太紧,风筝反而能飞得更高更远。
郑渊洁和儿子
在郑渊洁的教育模式下,郑亚旗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长处。
后来他成立了皮皮鲁总动员公司,成为一名导演,把父亲笔下的童话搬上了荧屏。
动画片《舒克贝塔》、真人电影《罐头小人》都是他的作品。
或许是儿童文学作品写得多了,所以比起成年人世界的复杂,郑渊洁更乐于用轻松的语言与读者交流,生活才不会太累。
2020年起,郑渊洁在社交平台上的金句回复读者,又为他收割了一波粉丝。
郑渊洁
“郑爷爷我昨天分手了。”
“失去一棵大树,获得一片森林。”
“郑爷爷,为什么和比自己小的男生谈恋爱那么累?”
“因为身兼五职:恋人、姐姐、妈妈、奶奶、保姆。”
郑渊洁一直相信,有效的回复,可能对人的一生造成影响。
所以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因为读者来信太多,一口气在北京买了10套房子用来存放这些信件。
换作别人,可能读者的来信找几封拆开看看就扔掉了。
郑渊洁
但对于郑渊洁来说,相比起北京的房子,读者的来信才是他的宝贝。
他认为在电子邮件和短信取代了手写书信之后,纸写信会像美酒一样越存越香。
读者在得到回复后开心,他自己也能从中看到社会的万象万物,转化为他写作的灵感。
这也是郑渊洁喜欢与读者互动的原因。
2022年1月,郑渊洁写了36年的《童话大王》宣布停刊。
他发文揭示停刊原因:
“如果《童话大王》停刊能让全社会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那就值了。”
从2002年开始,郑渊洁的一部分精力就开始用在商标维权上。
一部分商家在没经过郑渊洁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注册起作品里的文学角色,像皮皮鲁、鲁西西等。
并且这种事件越演越烈,从刚开始维权时的700多个商标,没过多久就疯狂增加到1000多个。
郑渊洁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
他选择维权上诉的原因不是商标利益,而是那些搭别人便车的商家本质上就是缺乏诚信:
“既然如此,那我怎么能相信他提供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呢?”
为此郑渊洁不惜花费宝贵的个人时间,和三分之二的收入投入到商标维权的工作上。
到了后来,郑渊洁索性自己出庭维权,在法庭上陈述自己的观点,跟进维权进度。
23年的时间李,郑渊洁成功维权了38个商标,但还剩下672个。
商标维权之战让郑渊洁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长时间的投入并没有交给他满意的结果。
于是在2025年2月,他选择认输,退出这场心力交瘁的对决。
但是退出并不代表他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郑渊洁有他的抗议方式。
那就是已经创作出来的600多万字作品,永远不会问世。
得把郑渊洁的心伤成什么样,才让一位作家选择不再发表作品。
退圈后的郑渊洁回归向往的生活,晚上6点30分睡觉,凌晨2点30分起床,然后开始写作。
在真正安静的世界里静下心来享受创作的快乐,郑渊洁开始幻想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用笔尖创造另一个世界,然后获得报酬。
多么美好,多让人憧憬。
或许这就是郑渊洁的理想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郑渊洁活得通透,看得也通透。
正如他说过的:
“从众心理是人生成功的拦路虎,创新的关键是和别人不一样。”
从进入文学创作行业以来,郑渊洁一直从自己的亲身总结经验。
郑渊洁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认为都要重视创新,保护想象力。
即使退圈之际,他告诫年轻人的依然是:
“把目光转移到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你就会发现那里遍地是黄金。”
童话大王讲了一辈子的童话故事,但其实是在教人活在现实生活里。
参考资料:
他突然宣布退圈,多少人的童年落幕了?——读者
70岁郑渊洁,宣布停更所有社交账号——澎湃新闻
“童话大王”郑渊洁:南昌是我开启童话写作的福地——大江网
来源:看历史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