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集体下架违规剧目的雷霆行动,不仅是行业治理的必然选择,更是一场关乎数字文明存续的流量暗战,昭示着微短剧产业必须突破“短平快”的
市场红利与乱象。 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丁慎毅
近日,抖音、淘宝、快手三大平台同时发布公告,拦截、下架了一批违规微短剧。
《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集体下架违规剧目的雷霆行动,不仅是行业治理的必然选择,更是一场关乎数字文明存续的流量暗战,昭示着微短剧产业必须突破“短平快”的原始生长模式,在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支点。
当前微短剧的创作困境折射出数字时代的精神危机。当《入狱十年***慌了》以暴力美学收割流量,《物价***富崛起》用拜金主义刺激多巴胺分泌,这些流水线生产的文化快餐正在解构观众的审美能力。创作者沉迷于“七秒定生死”的流量密码,将人性简化为标签,把生活异化为猎奇。这种创作惰性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更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但微短剧并非注定与深度绝缘。微短剧的一个重大特点是“直给”,它应当被重新诠释为精准的艺术表达而非粗鄙的感官刺激,从而成为传递价值的超导体。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比例超半数,这一数字恰恰证明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创作者需要像打磨钻石般雕琢剧本,在寸镜之间展现人性的光辉,如《我不是药神》般在微小叙事中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
2025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2025年第一个管理提示,其“爽而有度”的管理智慧,为行业划出了创新边界。
根据抖音提供的数据,其单月拦截223部违规剧的数据背后,暴露的是审核体系与内容生产的赛跑困境。平台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需要建立超越商业利益的内容评估体系。
技术赋能应当成为清朗空间的守护者。机械的算法过滤永远无法替代人文审美的价值判断,平台需要组建兼具艺术修养和技术素养的“人机协同”审核团队,就像故宫博物院用数字技术守护文化遗产那样,为微短剧注入科技向善的基因。
相关部门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网络视听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应当像电影分级制度般细致可行;创作基金的扶持政策,可以打磨得更加精准;文旅融合的产业探索,也不妨学学迪士尼“内容+场景”的运营模式。当微短剧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历史场景碰撞,与景德镇陶瓷文化交融,与淄博烧烤的人文经济学共烟火,就能在商业价值外拓展出文化传承的新维度。
当前,微短剧既要警惕“娱乐至死”的陷阱,也要珍视这个时代赐予的文化创新机遇。创作者要重拾“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使命,平台要构建起“流量向善”的生态系统,监管要形成“放管服”结合的治理智慧,这时候,微短剧才能突破“文化奶茶”的局限,在数字文明的星河中绽放出独特光芒。
此次各平台按下违规微短剧删除键值得点赞。当算法开始学习甄别真善美,当流量主动追寻光与热,这场始于眼球争夺的产业风暴,就能逐渐在文明传承的维度找到它的历史坐标。
法治周末
来源:石泉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