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从第六代导演之后,「代际划分」这事儿在国内电影圈确实越来越模糊了。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
其实从第六代导演之后,「代际划分」这事儿在国内电影圈确实越来越模糊了。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
一、代际划分的历史土壤没了
早期的代际划分(比如第五代、第六代)和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高度绑定。
第五代导演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像《红高粱》《霸王别姬》);第六代导演赶上市场经济冲击,更关注边缘人物和个体困境(比如贾樟柯的《小武》)。
这种代际标签本质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但到了21世纪,社会变革的节奏明显放缓,年轻导演不再需要通过「代际」来争夺话语权。
就像现在的青年导演,有的从短视频转型(比如《前任4》的田羽生),有的跨界玩类型片(比如《消失的她》的崔睿),他们的创作动机和时代关联没那么紧密了。
二、导演的「出身」和「玩法」都变了
以前导演大多是学院派出身(比如北电、中戏),第六代导演几乎都有专业背景。
但现在导演的来源太杂了:有演员转型的徐峥、吴京,有作家跨界的韩寒、郭敬明,还有从短视频平台杀出来的新人。
这种多元化导致传统的代际标准(比如学院背景、创作理念)失效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导演的创作逻辑和前辈完全不同。
第六代导演还在追求「作者性」和「艺术表达」,但新生代导演从入行就面临市场压力,必须在商业类型片里找生存空间。
比如文牧野拍《我不是药神》,既要兼顾社会议题,又得保证票房;郭帆做《流浪地球》,得在科幻类型和工业化制作之间找平衡。
这种「商业+艺术」的双重压力,让代际标签变得毫无意义。
三、市场和观众的变化彻底洗牌规则
以前代际划分能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众对导演有「集体期待」——比如第五代导演的视觉美学,第六代导演的写实风格。
但现在观众更关注作品本身,而非导演的「代际身份」。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火,观众只会记住饺子这个名字,不会关心他属于第几代。
更重要的是,流媒体和短视频的冲击改变了电影生态。
年轻导演可能通过一部网络电影或短视频崭露头角,根本不需要通过「代际」来获得认可。比如《隐秘的角落》的辛爽,他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对悬疑类型的创新,而非代际传承。
四、学界和行业对「代际」的反思
其实早在第六代导演时期,关于代际划分的争议就没停过。
王小帅曾直言「没有拍过严肃电影的导演不能称代」,贾樟柯也反对把自己归入第六代,认为这是对创作自由的限制。
到了新生代导演这儿,这种争议更明显:陆川自称「第七代代表」,但学界普遍认为他们缺乏共同的美学特征和思想内核。
现在行业更倾向用「新生代」「青年导演」这类模糊概念,而不是严格的代际划分。
比如《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显示,票房过千万的影片里超50%出自青年导演,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差异极大,根本没法用「第七代」来概括。
五、工业化和全球化消解了代际特征
电影工业的成熟(比如制片人中心制)让导演的个人风格被削弱。
以前第五代导演能通过视觉风格(张艺谋的色彩、陈凯歌的隐喻)形成代际标签,但现在导演更像「项目执行者」,得服从制片方和市场的需求。
比如《长津湖》这种大片,导演更多是统筹者,而非作者性表达者。
全球化也让代际特征变得无关紧要。
年轻导演从小接触好莱坞、日韩电影,他们的创作更倾向于融合国际元素,而非延续本土代际传统。比如《流浪地球》的科幻美学,明显受到《星际穿越》影响,而非第五代的民族寓言。
现在还有「代际特征」吗?
严格来说,传统意义上的「代际特征」已经消失了,但新的「隐性代际」依然存在:
- 技术代际:80后、90后导演更擅长数字特效和流媒体叙事(比如《刺杀小说家》的路阳);
- 题材代际:Z世代导演更关注二次元、亚文化(比如《雄狮少年》的孙海鹏);
- 市场代际:青年导演更懂下沉市场和短视频传播(比如《人生路不熟》的易小星)。
这些特征不像早期代际那么鲜明,但确实反映了不同年龄层导演的创作差异。
不过,这种差异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主动的代际划分。
第六代导演之后不再有明确的代际划分,本质上是中国电影从「集体叙事」转向「个体表达」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多元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时代,导演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作品本身,而非代际标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与其纠结「第七代」何时出现,不如期待更多像《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作品——它们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新生代」。
来源:小熊哒哒哒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