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深夜,娱乐圈和商业圈同时炸开了锅——黄子韬创立的卫生巾品牌“朵薇”在直播间首秀,一晚上创下4000万销售额,现货直接卖到断货。这个数字不仅让吃瓜群众惊掉下巴,更让行业人士开始重新审视明星创业的新玩法。
黄子韬卫生巾品牌首秀狂销4000万:明星跨界是噱头还是真创新?
导语
5月18日深夜,娱乐圈和商业圈同时炸开了锅——黄子韬创立的卫生巾品牌“朵薇”在直播间首秀,一晚上创下4000万销售额,现货直接卖到断货。这个数字不仅让吃瓜群众惊掉下巴,更让行业人士开始重新审视明星创业的新玩法。
时间倒回今年3月,央视“3·15”晚会刚曝光完卫生用品行业乱象,黄子韬就在直播间拍桌子怒怼:“赚这种黑心钱的人,良心不会痛吗?”当时没人想到,这位以“真性情”出圈的艺人,竟然真把吐槽变成了生意。两个月后,“朵薇”品牌发布会高调召开,不仅拉来了浙江卫生用品商会会长吴跃把控产品,更直接把生产线搬到了镜头前,玩起了“透明化工厂”的概念。
说白了,这场跨界生意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源整合实验”。黄子韬负责流量,遥望科技董事长谢如栋操盘直播渠道,吴跃团队搞定生产技术,三方分工明确。天眼查数据显示,黄子韬通过控股公司间接持有“朵薇”母公司20%股权,而遥望科技更是深度绑定——其控股子公司直接参股,还派驻了高管团队。
不过,这个看似“新品牌”的故事,其实藏着行业老手的小心思。据品牌方透露,“朵薇”前身本是代工厂自有品牌,这次直接借壳重生。谢如栋在媒体采访中坦言:“卫生巾生产资质太难拿,我们索性在原有基础上升级产品。”目前品牌已砸下2.75亿,建成3条自动化生产线,但核心配方和供应链仍依赖合作方。
对遥望科技来说,押注卫生巾赛道绝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这家靠直播带货起家的MCN机构,正面临行业增长瓶颈。财报显示,2024年营收47.63亿,同比几乎原地踏步,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更要命的是,社交电商业务虽然暴涨49.4%,但创新业务迟迟不见回报。
谢如栋的逻辑很清晰:与其重金押注不确定性高的新品类,不如和自带流量的明星深度绑定。用他的话说:“全自营风险太大,不如把专业事交给专业人。”这次合作中,遥望科技只负责渠道和营销,生产端完全交给合作方,本质上是在复制“联盟模式”——这正是谢如栋过去两年反复强调的战略。
但卫生巾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前有辛选、东方甄选抢滩布局,后有新消费品牌贴身肉搏,朵薇的突围策略相当直接:用黄子韬的明星效应引流,再靠低价收割市场。发布会公布的定价策略显示,单片价格低至0.8元,直接对标平价产品。现场抢购的消费者直言:“就是冲着他敢说真话来的,价格还这么香。”
尽管首战告捷,但摆在朵薇面前的路并不平坦。第三方机构克劳锐调研显示,2024年超60%的MCN机构面临增长焦虑,而卫生巾赛道50%以上的毛利率虽诱人,竞争却异常残酷。
首先是产品力之困。虽然朵薇强调“透明化生产”,但消费者最终买单的仍是使用体验。目前品牌受众集中在18-23岁年轻群体,如何打破“粉丝经济”局限,吸引更广泛客群仍是难题。
其次是渠道博弈。谢如栋透露,6月将启动线下渠道铺设,但这意味着要和传统巨头正面交锋。卫生巾行业线下占比超60%,宝洁、尤妮佳等外资品牌深耕多年,新品牌突围谈何容易?
最后是模式可持续性。MCN机构做品牌看似风光,实则暗藏风险。过去两年,不少机构高调入局自有品牌,最终折戟于供应链失控或流量枯竭。谢如栋自己也承认:“这次合作更多是试水,未来会优先选择轻资产模式。”
结语:
黄子韬的卫生巾生意,本质是流量经济与实业的一次大胆碰撞。当明星IP遇上MCN的渠道资源,再加上传统企业的生产底蕴,这场“品牌实验”能否打破“网红产品短命”的魔咒?或许答案就藏在下一份财报里。
来源:阿哲聊娱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