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下,出现了握手场面,六公主春心萌动,忽然就翻了一下《纽约我爱你》牌子。
“正如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纽约就是美国,美国就是纽约……”
01
前两天,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下,出现了握手场面,六公主春心萌动,忽然就翻了一下《纽约我爱你》牌子。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急忙找来一看,也就恍然大悟了。
这部电影,拍摄于2008年。
那一年,虽然华尔街爆发了金融危机,但美国梦的神话仍未破灭;这边厢,则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渴望被接纳的冲动还是很上头。
《纽约我爱你》,包括十二个短剧单元,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导演,分别讲述了十二个发生在纽约的爱情故事。
这些故事,似曾相识,好像是从《读者》《意林》《知音》等杂志翻出来的。
比如,第五个故事:
一位小正太即将毕业,但苦于没有合适舞伴陪他参加毕业舞会,药店老板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漂亮女儿。
晚上,小正太租了一辆加长林肯来接她,发现是一位轮椅女。
虽然难掩失望,但小正太还是带她去了去舞会,在同学和前女友诧异的目光中,他们度过了愉快的夜晚。
第二天,小正太把轮椅女送回药店,孰料轮椅女径直从轮椅上站起,健步走上台阶。
原来,她是一位到好莱坞寻梦的女演员,将要扮演一位坐轮椅的姑娘。
最后一幕是:小正太坐在落英缤纷的中央公园长椅上,背后是纽约的万家灯火,以及做为爱情圣地的帝国大厦,脸上漾起甜蜜的微笑:“纽约,我爱你!”
概而言之,这部拼盘式电影,把纽约拍成了阿甘所说的“什锦巧克力”糖罐子——跨种族、跨文化、跨阶层的爱情,街头艺术家和咖啡馆哲学,连小偷和地铁流浪汉都自带暖色调的诗意滤镜……
镜头扫过的曼哈顿街区,仿佛空气中充溢着“梦想成真”的香甜味道,纽约是如此的温馨、浪漫、多元、和谐……完全符合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精英对美国的描绘与想象,似乎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彼岸”。
正如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纽约就是美国,美国就是纽约。
于是,终于可以说了:
纽约,我爱你,亚美利加,我爱你!
02
尽管如此,观众似乎并不买账。
检索一下当年影评会发现,许多美国观众都在吐槽影片"假得冒泡"。
2009年,《纽约我爱你》在美国正式上映。
此时,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萧条,正向其他行业蔓延,失业现象就像野火一样,从东西海岸烧内陆,占领华尔街运动已蓄势待发……
纽约,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今回看《纽约我爱你》,会意识到,其实电影《小丑》(2019)所展示的美国城市氛围——那种穷人与富人,金融精英与草根的尖锐对立,才更接近纽约、美国的“本色”。
看了一眼导演名单,大部分是欧洲文艺圈老钱(“Old money”),他们不当穷人已经太久了,看什么都是幸运与感动,难怪能把纽约贫民窟拍出咖啡拉花般的精致感。
当然,电影导演有权美化生活,有权表现他们所理解的生活,这没什么好指责的,略感不忿的是,中国导演似乎从不舍得把中国城市表现得这么温馨,这么美。
曾经被片名吸引,看过一部《美丽上海》(2004)。
镜头当然很讲究,但随着情节的展开,发现和《妈妈!》(2022)一样,仍然是一个“原罪”与“伤痕”故事,上海也显得鄙陋、冷漠。
联想起最近董小姐的传奇人生所牵出的关于学阀、门阀与士族的话题,忽然觉得那些“伤痕”并非无妄之灾,如此纠结,似嫌矫情。
有网友说,“如今回看这部‘美国滤镜神作’,突然懂了郭松民说的‘臣妾主义’。”
“臣妾主义”是我对中国那些在美西方面前自甘臣妾,并只为臣妾地位不稳而痛苦和焦虑的言论与行为的一种命名。
但在这里,我无意用“臣妾主义”来苛求《纽约我爱你》的老钱导演,他们爱咋咋地。
“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我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在一番按捺不住的操作中,忽然成了六公主们抛向大洋彼岸的一抹“流波”,实在难逃臣妾之嫌——这背后折射的自卑、不安、焦虑等等情绪,才是一种心理“病灶”。
无疑,如果真的拥有了自尊、自信,电视台放什么电影,其实全无关系。
变化的有趣,或有趣的变化,常常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按照网友的方法,我去看了5月12日的六公主节目单,发现原本是《纽约我爱你》,后来改成了《欢迎到南方》,最终定下来的是《茶花女》。
《茶花女》中,巴黎妓女玛格丽特,与上流社会青年杜瓦相爱,但迫于家庭与社会压力,又不得不分手。
最终,玛格丽特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只留下日记向杜瓦剖白真心——虽然我躯体污秽,却对你有最纯洁的爱情。
哪怕肉体分开,精神也分不开……
在讲述亿万富翁爱德华爱上妓女薇薇安的好莱坞电影《漂亮女人》(1990)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爱德华带着薇薇安,乘私人飞机从洛杉矶飞到纽约,只为看一场歌剧《茶花女》。
在豪华包厢里,薇薇安从玛格丽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世,她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这一次,《茶花女》又感动了谁?
就此打住!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