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那个在播报汶川地震时哽咽的主播吗?她是主播宁远,当时是在四川卫视的演播室,她声音有点抖,眼眶红了,没哭出声,却让全国观众的心揪了起来。那一刻,她成了“最美女主播”。她后来没有继续做主播,那么她怎样了呢?01宁远是四川攀枝花一个小村子里长大的。八十年代的农
还记得那个在播报汶川地震时哽咽的主播吗?
她是主播宁远,当时是在四川卫视的演播室,
她声音有点抖,眼眶红了,
没哭出声,却让全国观众的心揪了起来。
那一刻,她成了“最美女主播”。
她后来没有继续做主播,
那么她怎样了呢?
宁远是四川攀枝花一个小村子里长大的。
八十年代的农村,日子简单,
家家户户门不锁,邻居串门跟走亲戚似的。
宁远小时候常跟着爸妈下地,
田里的泥土味、晒干的稻草香,
成了她最深的记忆。
八岁那年,她得去镇上念书,住校,
周末得自己走几里路回家。
路上没啥车,只有她背着书包,踩着土路,哼着小曲。
那时候,她就学会了靠自己。
十八岁,宁远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村里人都说她有出息。
她是那种不爱张扬的女孩,话不多,但眼里有股劲儿。
大学里,她学得认真,毕业后留在成都理工大学教书,
教学生怎么做编导、怎么当主持人。
讲台上的生活安稳,可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她喜欢新鲜,喜欢挑战,觉得人生得有点不一样。
课余时间,她开始在成都电视台兼职,
主持一档叫《成都全接触》的节目。
她的声音清亮,笑起来让人觉得舒服,
慢慢地,观众开始记住她。
后来,她考上四川大学读研,研究生还没毕业,
就被四川卫视看中,成了新闻主播。
那会儿的宁远,二十多岁,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她没想到,命运很快给了她一个更大的舞台,
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路。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把一切都震乱了。
宁远那会儿刚在四川卫视当上主播没几天,
还没完全适应演播室的节奏。
地震发生时,她吓得躲在洗手间,腿软得站不直。
震后没多久,台里电话来了,问她能不能马上主持直播。
其他主播回不来,她是唯一能上场的人。
她咬咬牙,说了句“行”,就匆匆赶到台里。
下午六点,演播室里灯光亮得晃眼,
宁远坐在主播台前,面前是厚厚一叠稿子。
她没来得及化妆,头发有点乱,手里攥着笔,指尖冰凉。
直播开始了,她尽量让声音稳住,
一个个报出灾区的消息:倒塌的房子、受伤的人数、救援的进展。
那些数字像石头一样压在她心上,
她脑子里全是小时候村里熟悉的画面,
邻居大爷的笑脸、路边晒太阳的老奶奶。
接下来的几天,她几乎没合眼。
直播一场接一场,稿子不停更新,
遇难人数的数字一天天往上蹦。
宁远的声音越来越沙哑,脸也憔悴得像纸。
5月17那天,她报到最新伤亡数字时,心底的弦绷不住了。
她的声音抖了一下,眼眶红了,但她没停,硬是把稿子念完。
演播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
导播没喊停,镜头就那么定在她脸上。
那一刻,她不是主播,是个普通人,
和屏幕前的观众一样,心痛得喘不过气。
直播结束后,宁远以为自己搞砸了,甚至在网上道了歉。
可观众的反应让她愣住了。
她的视频传遍了网络,
大家说她的哽咽让人觉得新闻不再冷冰冰。
年底,她的名字上了主持人排行榜的第一位,
第二年,她还拿了“金话筒奖”。
二十九岁的宁远,站在了事业的顶点,
可她心里,却开始有了别的念头。
地震后的日子,宁远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街上有观众认出她,网上全是她的新闻。
可这些光环没让她觉得踏实,反而像套上了隐形的锁。
她每天坐在演播室,念着一条条新闻,
觉得自己在重复别人的故事,自己的生活却空空的。
她开始问自己:这真是我想要的吗?
2011年,宁远做了一个让大家都意外的决定,
她选择离开四川卫视,去了湖南卫视,
主持一档公益节目《帮助微力量》。
她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帮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可湖南卫视的节奏太快,节目得追收视率,公益的初衷被冲淡了。
但是没过多久,节目停了,宁远的心也凉了。
她觉得自己像在演一台不属于自己的戏,累得喘不过气。
2013年,宁远怀孕了。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彻底离开电视台。
他们收拾行李,决定搬到乡下。
很多人不明白,一个正当红的主播,怎么说走就走?
可对宁远来说,这不是逃跑,是找回自己。
她不想再被灯光和掌声绑住,她想活得简单点,真实点。
乡下的日子慢得像老电影。
宁远开始摆弄些小手工,
做点包包、衣服,分享到网上,没想到还真有人喜欢。
她不会缝纫,就画图纸,找裁缝帮忙做。
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喜欢这种动手的感觉,
像小时候在村里帮爸妈干活,踏实又满足。
她的丈夫是个大学教授,平时爱读书,
性格温和,总是默默支持她。
有了家人的陪伴,宁远觉得,生活终于有了自己的味道。
搬到乡下后,宁远的生活渐渐有了新方向。
她于网络之上开设了一家小店,名叫“远远的阳光房”。
店里的衣服都是她设计的,找亲戚和工匠一起做,
每件都带着手作的痕迹。
买家留言说,穿上她的衣服,感觉像回到小时候的夏天。
宁远看着这些评价,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终于做对了什么。
2015年,她来到成都的明月村。
那是个安静的地方,老房子、泥土路,像极了她小时候的家。
她租了个院子,把小店搬过来,改名叫“远家”。
在村里,她开始学草木染,用植物煮出颜色,给布料上色。
清晨,她在院子里晒布,空气里飘着草木的清香。
染好的布料晾在绳子上,风一吹,像一幅画。
“远家”不只是个店,更像个小社区。
宁远和村里的工匠、亲戚一起干活,
有人剪布,有人缝线,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她的设计简单却有味道,带着乡村的朴实,
城里人看了都觉得新鲜。
今年她带着“远家”的作品去了纽约参加展览,
站在展厅里,她笑称自己就是个“小裁缝”。
可这个“小裁缝”的店,年收入已经上千万,
成了明月村的一张名片。
她在国旗宣传国家的非遗文化:草木染,
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把国内的文化传到了国外。
宁远除了喜爱制衣之外,还钟情于写字。
她的文字像她的人,细腻又真诚,写田野、写生活、写心里的感触。
她出了几本书,像《远远的村庄》《丰收》,
讲她从城市到乡村的日子。
她还写了书《写父亲》,
里面写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写字对她来说,是种沉淀,让她能慢下来,看清自己。
家是宁远最温暖的港湾。
她的丈夫在大学教书,平时爱和她聊聊书里的事。
他们的女儿已经会跑会跳,喜欢跟着妈妈去染坊玩,
拿根小棍子搅染料,或者在院子里画画。
宁远常在网上分享这些日常,
比如女儿第一次画了棵歪歪扭扭的树,
或者一家人晚上围着桌子吃顿简单的饭。
这些小事,成了她生活里最亮的点。
最近又看到她带着老乡去游览了哥大,
她依然是那么漂亮,风韵犹存。
看着她和朋友之间侃侃而谈,她还是那个有梦想的她。
回头看宁远的人生,人们依然记得她曾经在演播室的哽咽,
现如今她已经转身却让大家看到另一种活法。
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用布料染出诗意,用文字写下热爱,
在乡间的清风里,活成了最真实的自己。
她的故事,像田野的风,安静却有力量。
信息来源:
1、宁远个人账号
2、阿琴.宁远:从“最美女主播”到“乡间小裁缝”[J].劳动保障世界,
3、女主播故事:宁远常常在播报中哽咽住.搜狐女人
4、宁远:走进“阳光房”的女主播.中青在线.
来源:奇观历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