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至今都记得,在一个大冬天,几个小孩在窗外叠罗汉,只为了看窗内正在播放的一部外国电影,其中一个小孩还不小心摔伤了。当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让外国人也排队看中国的电影。后来,我带着电影《孔子》去国外参加电影节!我的愿望实现了!”5月1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影
“我至今都记得,在一个大冬天,几个小孩在窗外叠罗汉,只为了看窗内正在播放的一部外国电影,其中一个小孩还不小心摔伤了。当时我就想,以后一定要让外国人也排队看中国的电影。后来,我带着电影《孔子》去国外参加电影节!我的愿望实现了!”5月1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影视国际传播》公开课上,知名导演胡玫话音未落,就已赢得满堂掌声。
这次的公开课也是胡玫导演上外交流会。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位数不多的女性导演,胡玫执导过《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一批历史题材作品,曾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视高潮。“让中国电影、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并非我一个人的心愿。”面对台下莘莘学子,胡玫感慨,个人情怀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前途同频共振,这是她和很多同行的共同愿望。这也是为何第五代导演拍摄出了《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一系列享誉国际的作品。她坦言,顶着巨大压力拍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也是因为一个朴素的愿望,通过电影屏幕,将中华文化之美介绍给全世界。
“电影并非拍完就结束了,‘出海’过程中,台词翻译、宣发都离不开懂外语,懂当地文化的多语种人才,我们太缺了!”胡玫直言,这也是为何她走进上外课堂。
让更多外国观众看懂《红楼梦》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中国,《红楼梦》亦是如此。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这部经典曾多次被影视化改编,有歌剧、京剧、话剧、舞剧和芭蕾舞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每个创作者都穷尽智慧以独特的视角诠释这部经典作品。
对胡玫来说,对《红楼梦》的影视化改编,起源于童年的一个梦。胡玫的童年,影视文化还未普及,书籍也不易获取,母亲在床底珍藏的一个书箱便成了她的珍宝。“尤其是那本《红楼梦》几乎被我翻烂了,它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遐想和憧憬,我仿佛与大观园中的人们进行了心灵的交流,这种奇妙的亲近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胡玫感慨,书中大观园的生活久久镌刻在她的脑海中,陪她度过了孤独的少女时期。每一次重读《红楼梦》,她总有新的体会,“《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享受是任何书都无法替代的。”
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告诉胡玫:“你们要知道,所有文学描写的内容,用电影语言都可以表现出来。”这句话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她对电影语言的懵懂。“有没有可能,将来通过镜头语言《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搬上大银幕,让外国人为之感动?”作为新生的胡玫,就这样种下愿望。
然而,改编不易。《红楼梦》是一本巨著,一部电影的时间内如何呈现这部经典?除了传承下来的画本外,《红楼梦》已有将近40多部现代影视作品。其中,胡玫最为心仪的是于1962年上映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为什么古典传统戏曲形式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是否可以用现代的电影语言、科技手段在大银幕上展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红楼梦》”......这些想法成为她拍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重要动力。
“我先后和多名知名学者,如蒋勋、白先勇、胡德平、曹雪芹协会主席和王蒙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读他们的专著。”胡玫说,从演员挑选到大观园布景再到价值不菲的玉石珠宝,电影拍摄过程中力求贴近原著。为呈现“大观园的精雅生活”,她要求演员团队以“浸润式体验”还原古典气质。
为了让更多外国观众能够理解《红楼梦》,胡玫选择了“阴谋与爱情”作为叙事主线。“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一样,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或许,这样的呈现不能满足部分观众对《红楼梦》的期待,但创新始终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不过,让胡玫感动的是,这部影片在“2024大阪中国电影周”等海外电影节公映时,收获不少外国观众的支持与喜爱。“这鼓励着我,要勇敢拍出更多‘走出去’的好电影。”
更多中国电影“走出去”,离不开跨文化多语种人才
“在好莱坞电影主导全球叙事的背景下,上外这门课程对于助力中国的大国外交不可或缺,对于国际影视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面对台下提问的学子,胡玫的鼓励同样引起阵阵掌声。
胡玫感慨,过去她曾带着多部电影走进国外电影节,但大多数都是以英文翻译的形式在海外呈现,缺少小语种人才进行电影宣发。譬如,丹麦电影在行业中有口皆碑,但要从市场上找到既懂丹麦语,又能够做好跨文化传播的人才真是寥寥。再以印度电影为例,尽管其年产量超千部,但使用英语的影片不足10%。由于缺少既懂印度语,又有影视知识的人才,目前国内对印度电影的研究还很有限。
“国际传播需依赖多语种+影视复合人才,才能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胡玫鼓励上外学子,未来的影视传播人才需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和语言工具相结合,精语言、懂文化的跨学科人才在影视行业高薪难求。
文汇报记者了解到,这节公开课也是上外《影视国际传播》课程的一部分。任课教师高凯介绍,希望把这门课程打造成具有“上外特色”的电影课,计划邀请国内外影视行业领军创作者共建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坊、公开课等创新教学形态,着力培养“懂影视叙事规律、通多语种传播、晓中外文化肌理”的复合型人才。“当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形成共振,当本土叙事与全球视野实现对接,镜头语言才能真正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世界语’。” 高凯表示,希望为中国影视的全球表达储备更多专业力量,让镜头语言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对话载体,使中华文化借由影视抵达更广阔的国际传播场域。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