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哲195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单亲家庭”,养父是“右派”,6岁那年,母亲在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得了重病,生活比较艰难。197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首都钢铁公司第五电工队当电工。业余时间写诗、画画,做手工艺品,文学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综合网络媒体资讯 2025年5月14日,著名音乐人、词作家陈哲先生,在昆明因病逝世,享年71岁。
陈哲195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单亲家庭”,养父是“右派”,6岁那年,母亲在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得了重病,生活比较艰难。197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首都钢铁公司第五电工队当电工。业余时间写诗、画画,做手工艺品,文学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983年,陈哲作词的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歌曲《血染的风采》发行。 1986年2月,他辞去国企公职,全身心投入到歌词创作工作中。同年5月,在“百名歌星演唱会”上,由其作词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成为演唱会的主题,这首歌成为其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1987年,陈哲去山西黄土地采风,采风结束回到北京,写下了《黄土高坡》。1989年底,陈哲去了香港。1990年,创作了《同一首歌》,经加工修改,曾作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片头曲,并在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被唱响。1994年,开始创作新民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音乐网站;同年,回到了北京,注册了CZ唱片公司。1998年,作词的歌曲《最后的时刻》被收录于田震的专辑《真的田震精品集》中。1999年,发起的旨在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活化传承 ”工程。2000年,发起了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土风计划”。 2008年,陈哲带着云南普米族、纳西族、湖北土家族的原生态表演在北京、上海作一系列的展演。2022年11月,作为致敬人物参加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节目播出。
陈哲的作品引领了中国歌坛的发展; 在实践中,提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在活化传承-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等”概念。
陈哲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等。陈哲的歌词风格多样,既有家国情怀的磅礴,也有平凡生活的细腻。《血染的风采》笔触深情;《黄土高坡》融合西北民歌元素,唱响黄土地的坚韧与生命力;《同一首歌》(与胡迎节合作)则以温暖词句凝聚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此外,《走西口》等作品,也均以鲜明的主题和真挚情感广为流传。
陈哲去世,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张树荣非常惋惜,“这些年他还一直在做原生态的音乐,经常在云贵地区挖掘采风,我对他的去世非常痛惜。”
来源:名人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