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个实在人,在这种‘假天下’里活着,让我深深感到绝望,从肚脐眼里渴望真东西。”这是洪晃说的,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我是个实在人,在这种‘假天下’里活着,让我深深感到绝望,从肚脐眼里渴望真东西。”这是洪晃说的,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她不是一个按套路出牌的人。
在那个人人都讲究循规蹈矩、精致利己的年代,她偏偏选择反着来。
别人争名,她求真。别人求稳,她闯荡。别人怕变,她专爱变化。
如果说她是个“大小姐”,那她就是把这个身份拆开来过的:既有“大小姐”的底气,也有“社会人”的骨气。
1962年,北京,洪晃出生在四合院里。
她的血脉里流淌着民国的文人气与共和国的政治味。外祖父是章士钊——那个为孙中山打过官司,为毛泽东捧过场的传奇人物;母亲章含之,是中国著名外交家,毛泽东的英文老师;继父乔冠华,是新中国的外交部长,那个在联合国上笑得豪迈的男人。
“我出生的时候,这个家就像个联合国。”洪晃后来打趣说。
这样的出身,注定她从小就见过大场面。可她骨子里不是那种循规蹈矩、追求安稳的人。
12岁那年,母亲把她送去美国留学。
那时的她不会讲英语,一个人落地芝加哥,冷得发抖。寄宿家庭把她关在阁楼里,她只能靠看电视学语言。
她的第一句英文是从广告里学来的:“You deserve a break today.”(你今天应该放松一下。)
很快,她开始融入,叛逆的性格也慢慢显现出来——她会在校服里穿迷你裙,涂口红、烫头发,被学校记大过。
但也正是在美国的这段时光,她建立了独立意识。
后来读大学,修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她母亲希望她成为外交官,可她不愿。
“我不想重复别人的人生,我要自己选。”
于是她投身广告行业,靠着一口流利的中英文、强烈的执行力、和别人不敢说的实话,很快就做到了管理层。25岁,她在美国年薪7万美元。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数字很惊人。
很多人觉得,她会在美国发展得越来越顺,但她却突然决定回国创业。
理由很简单:“中国正发生变化,我不能缺席。”
她回到北京,1996年创立了时尚杂志《世界都市》。起初没人看好她,因为那时中国的时尚行业几乎是空白,根本没有所谓的“时尚圈”。
她拿着一个理念:时尚不只是穿衣打扮,而是一种文化表达。
她亲自参与选题、编辑、设计,甚至发传单、找广告。
有人笑她,“大小姐也这么拼?”她回,“大小姐也想吃饭啊。”
靠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内容的执着,《世界都市》一炮而红,很快成为城市年轻人争相阅读的刊物。
随后,她又创办《名牌世界》《青春一族》,精准细分市场,掀起了中国时尚出版的第一波浪潮。
那几年,她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团队都说她疯了。但她说,“创业要像养孩子一样,不能偷懒。”
这不是套话,她真的是一手一脚做起来的。
她把杂志做成一个舞台,让更多人看见中国自己的时尚语言。她采访大牌明星,也关注普通人的穿衣打扮。她不盲目追欧美潮流,反而鼓励本土设计师登上封面。
正是她的坚持,才让人们意识到:中国也可以很时尚,不必照搬别人。
洪晃的婚姻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她从不避讳,反而坦然面对。
第一段婚姻,是在美国读大学时,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回国后,两人文化差异太大,和平分手。
第二段婚姻,是和著名导演陈凯歌。
那时陈凯歌还没拍《霸王别姬》,还是个不太出名的导演。
她爱上他,是因为他有才华,会讲故事。两人志趣相投,也经常争论。
分手后,她说得很坦白:“我不是个适合维持婚姻的人。”
也不怨谁。
“爱情不是拴住对方,而是互相成就。”
第三任丈夫是媒体人彭赛,婚姻维持几年后还是分开。
直到遇到第四任丈夫杨小平,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男人。
别人不理解,她却说:“和他在一起,我像个普通人,不用演戏。”
她的爱情观一直很清楚:不依赖男人,但也不否认爱情的价值。
她不相信“一生一世一双人”,但她相信“当下快乐最重要”。
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她想要的是完整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洪晃“放荡不羁”,是对生活不上心。
其实不是,她只是把心用在了重要的事情上。
她敢于公开谈论性、谈论女性欲望、谈论人生的荒谬。
她曾在社交平台写:“一个女人可以既爱穿高跟鞋,也爱不洗头上街。”
她也敢嘲笑“精致的利己主义”,痛骂形式主义和虚伪的上层文化。
她不是没见过体面,她见过太多了。
但她要的不是体面,而是真实。
她说:“我不怕尴尬,我怕虚伪。”
有人觉得她太犀利,太过火,但她自己知道,那是因为这个社会太多假话。
她希望她说的每句话,都能让人哪怕稍微清醒一点。
她出书、上节目、拍视频,哪怕被骂“疯婆子”,也要继续说真话。
洪晃,是一个很难被标签化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拒绝依靠权势;她是成功创业者,却始终坦言“我没多大野心”;她经历四段婚姻,却对爱情依旧温柔。
她像个生活实验者,不断试探边界,不断打破定义。
她的一生,是一个从“被安排”到“自己掌控”的过程。
她有钱,也曾受伤;她成功,也不怕失败。
她说:“我的人生就是不断挣脱和不断接受的过程。”
在这个越来越标准化、越来越“人设”的时代,洪晃提供了一种真实的参照系。
不完美,但坦荡。
她不是谁的楷模,也不需要被仰望。
她只是活出了她自己。
“你不一定要成为洪晃,但你一定要活得像你自己。”
参考文献:
洪晃,《我是个实在人》
《人物》杂志对洪晃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洪晃创业经历的报道
来源:平原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