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初春的北京,一位身穿婚纱的女人站在众人中间,手捧自己的遗像,面带微笑。
2016年,初春的北京,一位身穿婚纱的女人站在众人中间,手捧自己的遗像,面带微笑。
她不是演员,也不是艺术家,而是35岁的癌症患者王越。
这天,她为自己精心筹备了一场“葬礼”,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
有人疑惑,有人惊讶,甚至有人怒斥她“触霉头”。
可王越说:“既然迟早都要离开,我希望能亲眼看看,自己人生的谢幕是怎样的。”
面对死亡,她没有哭泣没有恐惧,反而用最浪漫的方式与世界告别。
她的离去,并不是消失,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在这个世界发光。
01 突降磨难
王越和丈夫王亮结婚五年,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夫妻,他们经济虽不宽裕,但有彼此有爱情。
在北京这个陌生又拥挤的城市里,勉强过着小日子,也对未来抱有热切期盼。
可这一切,终结于2012年那一天。
王越因为腹痛就医,却意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医生给出的时间是“最多一年”。
王亮手里的体检报告一页页翻动,心跳却像锤子敲在胸口上。
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个每天陪他吃饭、拌嘴、看剧的爱人,会这样被判了“死刑”。
王越却异常平静,仿佛那一刻,她已经穿越了死亡的边界,坦然接受命运安排。
但她没想到,王亮做了一个所有人都劝阻的决定——“我辞职卖房,陪你抗癌。”
“你疯了吗?那你以后怎么活?”她哭着问。
“以后?以后再说吧。你现在就是我全部的以后。”
于是,他们搬出房子,背着行李踏上治疗之路。
王亮学着打营养针、换药、监控体温,王越做手术、化疗,一次次从鬼门关前拉回自己。
这一拉就是四年,四年的抗癌之路,几乎耗尽他们所有的积蓄和力气。
王越从一个神采飞扬的姑娘,变成了瘦弱、脱发、皮肤发黄的病人。
但她依然笑着说:“还没走,我就不算输。”
可癌细胞从未放弃进攻,2016年春,病情恶化的王越清楚地知道:这一次可能真的走不到秋天。
渐渐地,她开始思考死亡该如何到来。
是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直到气息终止,还是一针安乐死悄无声息地离开?
02 坦然面对
“我不想让你们记住我痛苦的样子”,她对丈夫说。
“我要穿上婚纱,笑着告别。我要把最后的时光,活成仪式感。”
这个想法一出,王亮崩溃了:“你疯了吗?你这是放弃你自己!”
王越却轻轻一笑:“不,我是在给自己一个选择权,给死亡赋予意义。”
不过王亮最终还是答应了,他陪妻子挑婚纱、找场地、定花艺,还请了专业摄影师和化妆师。
“她以前连结婚照都没拍成,这次我想补上”,王亮说。
那天,王越穿着白纱,脸上画着淡妆,像极了20岁时的模样。
现场有玫瑰有蛋糕,有笑声也有泪水,她站在台上手握话筒:
“谢谢你们来看我最后一面,但别难过,我不是在死,而是换一个形式活着。”
她父母坐在第一排,哭到几乎昏厥。
这个曾经他们坚决反对嫁给王亮的女儿,如今用如此坚定的方式,教育他们如何面对死亡。
王亮则站在角落里,双手握紧相机,悄悄按下快门。
镜头里是他深爱的人,笑着拥抱亲友,像个迎接毕业典礼的孩子。
他知道,这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光辉的一刻。
几个月后,王越在家中平静离世,没有病痛的挣扎,没有气若游丝的呻吟。
她躺在床上,窗外阳光正好,嘴角带笑。
她父母和王亮在她身边,握着她的手没有惊慌失措,只有默默道别。
她的骨灰撒在松花江上——那是她出生的地方。
王亮将她的照片放在书桌前,每天上班前都会对她说一声:“早安。”
他重新开始生活,不为忘记,为了把她教会的那份“从容”继续活出来。
03 写在最后
王越没有战胜癌症,却战胜了死亡本身的阴影,她用一场葬礼告诉我们:
死亡并不可怕,逃避才是。
当你开始准备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会真正思考你想留下什么、想感激谁、想见到谁。
你会明白真正活着,不是延续生命,而是赋予生命意义!
很多人谈死色变,以为它是终点,其实死亡只是一个节点,是生命光芒在另一个维度的投影。
王越用最浪漫的方式与生命告别,用最清醒的选择诠释着一切。
与其仓皇告别,不如优雅转身,与其恐惧死亡,不如在终点前灿烂一次。
愿你我都能在生命的尽头,笑着说一句:
“我没有白来一场”!
来源: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