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句童言一张萌照,甚至一个微笑,都可能成为孩子爆红的起点。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句童言一张萌照,甚至一个微笑,都可能成为孩子爆红的起点。
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萌娃”占据热榜。
各种一夜成名、千万播放、百万收入……似乎孩子的童年,也被裹挟进了资本的洪流。
但话说回来,红得太早未必是福。
2021年,宁夏7岁女孩铁嘉欣因为一个微笑走红,被称为“最治愈的笑容”。
面对天价签约费,她的父母却做出了决定——拒绝一切签约,只希望女儿做个普通孩子。
在越来越多父母把孩子推向镜头、导向盈利的当下,这对父母做法显得格外清醒,也尤为可贵。
可作为旁观者,内心始终觉得结局才最有说服力,那铁嘉欣如今过得怎么样?
01 一笑爆火
在宁夏南部有一座小城,即固原市西吉县,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经济并不算发达。
铁嘉欣就出生在这里,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个哥哥姐姐,从小备受宠爱。
家里养着二十多头牛,靠养殖维持温饱,虽然日子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年,她才上小学一年级,在马建乡大坪小学读书。
因为地处偏远,学校条件简陋老师短缺,大学生支教成了这里的常态。
24岁的支教老师马瑞,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之一。
她教音乐讲故事拍视频,把城里的“新鲜劲儿”带到了课堂,也带进了孩子们的眼睛里。
那天下午,马瑞用手机拍摄学生放学的画面,镜头扫过一排排孩子,最后定格在铁嘉欣身上。
她穿着一件红色校服,站在教室门口双手搓着取暖,低头微笑清澈灵动,丝毫没有雕饰之意。
就是这几秒视频,让她在全网火了。
视频被迅速转发上热搜,播放量超4500万,评论过6万,网友纷纷感叹:
“太干净的笑容了”、“看她一笑,我心都化了”、“这也太美了吧,谁家孩子笑得这么好看”……
从此,铁嘉欣和她的“最治愈微笑”,成为了网友们的关注对象。
红了之后,意料之中的事情来了。
签约、邀请……各种机构嗅着热度而来,一方面找到老师马瑞,也在设法联系铁嘉欣的父母。
有人愿意出百万签约费,带她学舞蹈练口才,“孩子这么火,好好包装一下就是下一个大网红。”
村里顿时炸开了锅:“你家娃这回可有出息了,签了吧,100万!你家几辈子都没见过这钱吧?”
就连附近的亲戚,都觉得不签就是傻。
02 拒绝签约
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铁嘉欣的父母拒绝了所有邀约。
“她就是个普通孩子,没啥才艺也不懂什么是出名,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不至于靠女儿挣钱。”
这一决定,引发两极舆论。
有网友力挺:“这样的父母太难得了”;
也有人质疑:“你家娃火了,还不趁热捞一把?”
可铁嘉欣的姐姐,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只想妹妹安安静静上学,不被打扰。”
最终,他们发布公开信,婉拒合作请求,希望“还妹妹一个正常成长环境”。
她的笑容带来了改变,学校条件改善了捐赠也多了,整个教学环境得到很大的调整。
但铁嘉欣,始终是那个蹲在教室门口搓手微笑的小女孩,不是商品不是代言人,只是一个孩子。
至于如今现状,最近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某“村BA”的开幕式上担任领唱,看起来状态甚好。
不过落脚当下生活,铁嘉欣的故事并非个例。
2020年,黑龙江13岁男孩钟美美因模仿老师走红,神态逼真语气到位,视频几天之内刷屏网络。
面对百万签约费,钟美美的母亲也做了同样的选择:拒绝商业化,不想孩子变得现实。
正如孩子母亲所讲:“模仿是他的兴趣,不是谋生的工具。”
再包括法国电影《我的小公主》里,摄影师母亲用女儿的身体成就了自己的名利。
最终结局让人痛心,女儿逃离家庭精神创伤,故事令人不寒而栗。
这一切,都在警醒着我们:
当孩子还不懂世界,就已经被世界看作“流量”和“工具”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悲哀。
03 写在最后
不瞒诸位所言,我也是二孩爸爸,至今始终坚持一点,子女永远不是标签。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提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正在从“成绩”转向“流量”。
无论是让孩子考第一,还是让孩子拍视频上热搜,实质上都在剥夺孩子应有的成长权。
那些年少成名的人背后,藏着多少被偷走的童年?
成长是一场慢热的旅程,他可能不够“出片”不够“爆款”,但他也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他们可以慢慢地学会表达、学会独立,哪怕平凡也应拥有一方天地。
如果把孩子的笑变成标签,把兴趣变成产品,把人格变成卖点——这不是成全而是毁掉。
就像铁嘉欣的父母说的:“孩子的一生是她自己的,不属于任何人。”
这份清醒,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铭记,孩子不该被过早消费。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长大、慢慢发光,不会被一场风口吹得迷失方向!
来源:笑侃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