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类共同的足印与通向未来的脚步,《东方博物之门》即将开播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9:35 3

摘要:擦亮河海津运名片,传承文博文化。在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5月15日,大型纪录片《东方博物之门》开播仪式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举行。该片已于今年1月份在欧洲全境播出,中文版将于5月18日至20日,每天21:20在天津卫视播出,并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播出。

擦亮河海津运名片,传承文博文化。在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5月15日,大型纪录片《东方博物之门》开播仪式在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举行。该片已于今年1月份在欧洲全境播出,中文版将于5月18日至20日,每天21:20在天津卫视播出,并将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播出。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

纪录片《东方博物之门》共三集,总时长100分钟,采用6K超高清摄制,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等考古学家25年间的科考历程,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语言,用AI技术、数字化手段,探求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表达。

《东方博物之门》历时两年拍摄制作,横跨中法两国,跟随百年前桑志华的科考足迹,走进河北泥河湾、宁夏水洞沟、内蒙古萨拉乌苏等地,采访数十位考古、文博专家,搜集诸多从未问世的一手资料。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这是人类的永恒之问。该片总导演宋林轩介绍,“该片旨在更加贴近史实,以电影化的视觉表达揭秘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德日进等国际学者在华科考历程,将北疆博物院的世纪传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该片寻找人类共同的足印与通向未来的脚步,对于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中法两国的友谊和文化交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宋林轩还表示,“我们也受邀参加巴黎的中国电影节,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一次大的突破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天津广播电视台选择桑志华与北疆博物院作为创作和拍摄题材,值得赞赏。在物质生活进入小康的当下,国人对文化、历史和精神的追求正显露出勃勃生机。桑志华是个时代的符号,北疆博物院是座历史的丰碑和文化的圣殿。知古鉴今,天津电视台能在物欲横流中将镜头对准不为大众所知的百年前的博物达人,聚焦石化了的动物骨骼、已经凋谢的植物花卉和陈旧泛黄的野外考察日志,能从中发掘出大师的伟业、文化的资源和时代的精神,让件件展品活化,让其背后的科学家重回当代大众的视野和心田,并将那段历史的光辉和中华文明的精髓向全球传播,可谓目光独具,功德无量!”

近年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用鲜活故事记录时代,用真实影像传承历史,用光影语言沟通观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深耕精品。匠心锤炼之下,一大批既有文化深度与艺术创新,又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表达的纪录片佳作脱颖而出。从屡获大奖的《海河》《走过世纪》《小楼春秋》《曙光》,到广受赞誉的《色彩中国》《老字号 共潮生》《大美天津》等精品力作,极具天津气韵和审美范式,带领观众在诗意的影像世界中回溯隽永悠久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缘”

桑志华(1876年-1952年),原名保罗·埃米尔·黎桑(Paul Emile Licent),法国博物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是其来华后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早在1912年,桑志华在法国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后,就萌生了到中国北方进行考察的念头。

1914年3月,在天主教会的安排和帮助下,桑志华途经西伯利亚辗转来到中国天津,开始了他在中国北方,尤其是黄河和白河(即今海河)流域长达25年、行程5万多公里的科学考察之旅。

在华期间,他不仅为自己取了“桑志华”这个中国名字,同时基于他自己广泛的兴趣,在动植物、地质、岩矿、古生物、古人类、史前考古、人种、民俗学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尤其在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随着收集的各类标本日益增多,桑志华在自己在华期间最初的落脚地——崇德堂,已无法满足大量标本存放的需要。在多方资助下,桑志华逐步实现他来华前即已开始构思的在天津建设一座博物馆的计划。

1922年,位于天津马场道的北疆博物院(Musee Hoangho Paiho,又称“黄河白河博物馆”)北楼拔地而起;1930年,随着南楼的竣工,北疆博物院完整布局最终形成,这座藏品达20万件,在中国近代博物馆史上一度叱咤风云、绵延近百年而屹立至今的博物馆迎来了它的辉煌时代。

北疆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等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作为其创始人,桑志华的重要功绩不仅在于创立了这座中国近代早期的经典博物馆,更在于他言行一致,把在华科考的大部分成果留在了中国,留在了这座他倾力打造和维系的博物馆中。

桑志华创建的这所北疆博物院,被称为20世纪20-30年代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他为华夏大地上第一块旧石器时代标本拂去尘埃,从壮年到暮年,这条科学考察之路,他走了25年,行程累计5万多公里。风沙隐隐,车辙依稀,中国考古的百年历史,应从这里写起。

综合稿源:天津广播电视台、津云新闻

来源:良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