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央视前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的女儿王逸宸,因一场直播中的“啃老式发言”冲上热搜。一句“我妈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蹭吗”,让这位“星二代”的带货事业陷入舆论漩涡。一边是30天直播狂揽超千万销售额的商业神话,一边是公众对“资源世袭”的激烈争议,这
最近,央视前少儿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的女儿王逸宸,因一场直播中的“啃老式发言”冲上热搜。一句“我妈努力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让我蹭吗”,让这位“星二代”的带货事业陷入舆论漩涡。一边是30天直播狂揽超千万销售额的商业神话,一边是公众对“资源世袭”的激烈争议,这场流量与价值观的碰撞,折射出网红经济背后的深层焦虑。
“理直气壮蹭流量”的底气从何而来?争议背后,是实打实的数据支撑。王逸宸的抖音账号“金龟子的娃娃”近30天直播13场,总销售额高达1000万至2500万元,单场平均销售额近百万。其视频报价更是惊人:1分钟以上视频报价15万,远超普通带货主播水平。对比母亲金龟子本人的账号(粉丝659.9万,60秒视频报价80万),王逸宸虽粉丝量仅为母亲的三分之一,但带货频次和转化效率更高,年轻化运营策略精准抓住了Z世代消费者。
*“啃老”还是“资源合理利用”?
王逸宸的商业成功,离不开母亲的光环加持。金龟子作为《大风车》时代的国民IP,承载着80后、90后的童年滤镜。第三方数据显示,王逸宸直播间62%的观众因“金龟子”停留,情怀消费成为核心驱动力。母女捆绑直播时,金龟子甚至坦言:“我就想帮女儿,看她努力我开心。”但争议恰恰在于,这种“代际流量传递”是否合理。支持者认为,父母为子女铺路天经地义,“普通人若有机会也会这么做”;反对者则质疑,王逸宸将“努力”等同于“为后代蹭资源”,忽视了个人奋斗的价值,加剧了“寒门难出贵子”的焦虑。更有网友直言:“普通人拼尽全力也难有她的起点,这种理直气壮的特权炫耀令人不适。”
商业帝国的另一面:是“拼妈”还是真本事?
抛开争议,王逸宸并非单纯“躺赢”。她的账号定位清晰,主打母婴和生活用品,瞄准90后宝妈群体,通过分享育儿日常建立“带货妈妈”人设。其名下关联6家公司,包括“金龟子娃娃文化”“金龟子文化产业”等,商业版图紧密围绕母亲IP展开。
然而,过度依赖家族光环的隐忧已现。金龟子IP近年屡次试水商业化,但2018年电影《金龟子》票房仅2762万,豆瓣评分5.4,被批“毁童年”。如今直播带货虽短期变现迅猛,但若内容缺乏创新,情怀红利终将耗尽。正如网友所言:“我们愿为童年回忆买单,但更想看到你配得上这份偏爱。”
星二代的困境:如何跳出父母的光环?
王逸宸的争议绝非个例。宋丹丹之子巴图早年因演技平平被嘲“资源咖”,转型直播带货后凭借夫妻档的真诚互动翻身,近30天销售额高达7500万至1亿元,远超王逸宸。对比可见,星二代若仅靠“拼爹妈”,难以长久;唯有找到差异化定位,才能摆脱质疑。
王逸宸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她在争议后发布视频含泪回应:“不想给家人丢脸,会继续努力。”其账号内容也试图强化个人形象,减少母亲出镜频率。但网友评论区的“金龟子情怀”仍占主流,说明破圈之路漫漫。
争议背后:流量经济的公平困境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公众对资源分配不公的集体焦虑。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子女凭借家庭背景轻松获得关注,而普通人即便才华横溢也可能默默无闻。王逸宸的“蹭妈论”,恰恰撕开了这层遮羞布。但换个角度看,流量经济本就遵循“马太效应”——资源向已有资源者集中。从商业逻辑而言,王逸宸的运作无可指摘。问题在于,当“努力”被异化为“为后代铺路”,当“成功”被简化为“投胎技术”,社会的正向激励体系恐将崩塌。
结语:流量不是提款机,情怀更非永动机
王逸宸的故事,是流量经济狂飙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名人效应与商业变现的结合能创造暴利,但也放大了资源垄断的刺痛感。对于“星二代”而言,父母的观众缘不是无限提款机,每一次“蹭流量”都在消耗信任账户的余额。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长红秘诀,是让观众看到你配得上这份偏爱。”当金龟子的童年滤镜逐渐褪色,王逸宸们终须证明:除了“我妈努力过”,我自己究竟付出了什么?
来源:静静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