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些聚焦亲情叙事的影视作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如《六姊妹》《北上》《青山是故乡》《180天重启计划》《水饺皇后》等。亲情是萦绕人们一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联接。影视作品中的亲情书写,有时只需要偶然发生的一件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者多年前的一件信物,就能瞬间激活
彰显家的温暖爱的力量(深观察)
——近期热门影视作品中的亲情书写
《脐带》剧照。
《180天重启计划》剧照。
《小巷人家》剧照。
《水饺皇后》剧照。
《青山是故乡》海报。
本文配图均为网络图片
近期,一些聚焦亲情叙事的影视作品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如《六姊妹》《北上》《青山是故乡》《180天重启计划》《水饺皇后》等。亲情是萦绕人们一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联接。影视作品中的亲情书写,有时只需要偶然发生的一件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者多年前的一件信物,就能瞬间激活观众血脉里的基因密码,成为缝合故事逻辑、塑造人物形象、制造戏剧冲突的动力。
家的意象:情感归属与精神寄托
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里,“家”是亲情的根据地,是具象的房屋、家具、陈设、装饰,也是抽象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港湾。家和万事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国人向往的家庭关系理想状态。除了以家庭为叙事核心的家庭伦理剧之外,传记片、喜剧片、历史剧、农村剧等创作类型都常有涉及家庭关系的情节并影响着作品的叙事逻辑和故事走向。
近期的许多影视剧中,家庭关系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上》里的花街小院住着五户人家,他们守望相助,结下如家人般的情义。他们恬适、和睦地生活着,在一方最抚凡人心的小天地里,讲述着颇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运河故事。剧中的夏凤华、谢望和等人自幼深受家庭影响,如父辈一样对运河和花街有着浓浓的眷念和深深的乡愁。于是,当他们得知大运河启动“申遗”之后,果断回到家乡,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小巷人家》里的一方小院住着两户人家。黄玲贤惠温柔,宋莹泼辣外向,性格互补的两位女主人成为好闺蜜,像亲姐妹一样共同打理那片温暖的小天地,一起抵挡风雨,一起玩笑打闹,一起看着孩子们长大。两家的儿女从小就在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里成长,终成栋梁之材,又喜结儿女亲家,让两家人有了共同的血脉传承。《水饺皇后》中,饺子作为亲人团圆的象征贯穿全片——从母亲为臧健和包“上车饺子”送行,到臧健和为女儿们包饺子维系亲情,再到臧健和最终创立“湾仔码头”品牌,影片通过这个意象,将家庭关系转化为故事发展的关键引擎:被丈夫抛弃后,臧健和与邻居结成互助家庭,在“非血缘家人”支持下,将对家的眷恋升华为奋斗信念,最终完成从流落街头的单亲母亲到叱咤商业帝国的传奇女性的蜕变,彰显了中国家庭伦理中“以情聚力”的精神力量。
血缘密码:身份认同与精神纽带
亲情如静水深流般恒久涌动在人们的血脉之中,它不像爱情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像友情那样需要各种因素的维护和加持。亲情因为血缘而刻入每个人的基因图谱且如影随形。血缘被先天赋予而无法改变,时常给人以宿命感和归属感。人们一旦有了血缘关系,就会被召唤到同一群体中,获得某种精神归属,承载某种共同使命和荣辱兴衰。这种基于血缘的精神契约,构成了中国人根本的身份认同密码。
影视创作者在撰写人物小传时,习惯于细致阐述人物的原生家庭和血缘关系,以此解释人物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在塑造人物时,血缘关系经常成为角色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最合乎情理的依据。《六姊妹》里何家六姊妹中,老大和老六的年龄差有将近20岁,老大和老二年龄相仿也最明事理,替母亲分担着家庭责任;老三和老四夹在中间容易被忽视,缺乏存在感;老五和老六一个野蛮生长,一个恃宠而骄。六姊妹性格各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后因母亲偏心,六姊妹渐生嫌隙,即将分崩离析。但最终血脉亲情战胜了一切,六姊妹重新团聚在一起,也更加理解“家”的意义。《青山是故乡》里,董家因二儿媳投资失败而濒临破产,当债主们上门围堵讨债之际,是亲情唤醒董氏家族的人们,有血缘关系的男女老少纷纷接济董家,帮助董家渡过难关,展现了血浓于水的朴素情感。电影《脐带》里的音乐人阿鲁斯带着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重回故乡。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像脐带一样连接起母子间浓浓的血亲。阿鲁斯陪伴母亲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而母亲也完成人生的最后心愿,安静从容地归去。
代际回响:冲突化解与情感传承
在亲情叙事中,代际关系是制造戏剧冲突极为有效的因素。代际冲突包括性格冲突、价值冲突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认知差异等。父母在生命的中途孕育了儿女,也自此有了永远无法放下的牵挂。胎儿在母腹中的躁动是对母亲最初的呼应。自从有了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新生儿就对母爱和父爱有着强烈的渴望,而父母总是给予儿女毫无保留的爱。然而,儿女对父母的感情总会经历一种宿命般的轮回。童年时的依赖、青年时的叛逆、中年时的和解、老年时的思念,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着相似的心境。在《水饺皇后》《北上》《180天重启计划》等作品中,孩童总是对父母百般依赖,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就迫不及待地想挣脱父母的束缚自由飞翔。就像《脐带》里的母亲所言:“我的小鸟们都飞走了。”在《乘船而去》《六姊妹》等作品中,人到中年的子女在经历了为人父母的辛劳和岁月的磨砺之后,最终都与父母达成和解。
在代际冲突中,母女之间似乎更容易掀起波澜并产生隔阂。新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在家庭、职场、婚姻、生育等方面的观念变化比男性更大。因此,母女之间的冲突感往往更为强烈,也更容易营造戏剧情境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180天重启计划》创新性地采用双时空蒙太奇手法,展现了一对母女跨越时空的代际对话。剧中,母亲吴俪梅与女儿顾云苏在平行时空的交替叙事中,展开各自28岁的人生故事,既凸显了两代人的观念碰撞,又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她们各自的心灵创伤。最终,这对母女突破隔阂,达成深刻的和解。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代际冲突的戏剧张力,又为观众提供理解两代人差异的新视角。《青山是故乡》里,剧作借董家三兄妹与父母之间的观念冲突、性格冲突和利益冲突,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并以此观察农村的乡规民约、风土人情,探讨当下农民的生活诉求和人生梦想。
中华民族是重视亲情的民族。中国人的亲情蕴含着道德观念、天伦之乐和家国情怀。影视创作对于亲情的守望与礼赞,是时代赋予创作者的责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