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曲项向天歌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6 00:56 2

摘要:最明显的,就是体态,学舞蹈出身的演员,天生体态挺拔,常年累月的舞蹈经验,也积累与熏陶了她们本人的气质。

刘诗诗在《淮水竹亭》里火了,但却是被嘲火的。

因为她时时刻刻倔强不屈的脖梗子。

网友开脑洞,让她和另一位板正的男演员搭戏——

杨洋,一个被网友称为在床上也能立军姿的男人。

玩笑归玩笑。

Sir发现两个演员都有个共同点——

学舞蹈出身。

仪态管理已经深入骨髓。

可问题是,他们怎么不能切换回“省电模式”呢?

要知道,学舞蹈出身的演员太多了。

有章子怡,也有孙俪,甚至刘浩存。

但有网友大批量诟病他们的舞蹈后遗症吗?

其实,舞蹈出身,对演员来说是有优势的。

最明显的,就是体态,学舞蹈出身的演员,天生体态挺拔,常年累月的舞蹈经验,也积累与熏陶了她们本人的气质。

因为这气质,许多女演员才被导演相中,有了当演员的机会。

比如,章子怡就是年轻时学舞蹈,被张艺谋看到她参加舞蹈比赛的录像,才让她出演《我的父亲母亲》。

而6岁开始学芭蕾的刘诗诗,在北舞芭蕾舞系读大二时,也凭借自己清冷优雅的气质,被唐人影视看中出演电影《月影风荷》。

导演之所以格外重视舞蹈演员,还因为学舞出身的她们,能在跳舞情节抑或打戏中有更好的发挥。

比如章子怡在《卧虎藏龙》中,闪转腾挪,动作流畅,几乎不用替身,就可以打完整场打戏。

同样学舞出身的刘亦菲,在17岁演《神雕侠侣》时,就能够在空中吊威亚,做出一字马等高难度动作。

刘诗诗,《怪侠一枝梅》里她的动作也潇洒利落,放到今天,那些只会凹造型的古偶小花们根本演不来。

即便是现在被人诟病眼神空洞,打戏依旧保持着业务水准。

除了打戏好看,舞蹈演员们还有一个更隐形的天赋,比如富有情绪的身体语言。

简单说,她们的动作本身是有戏的。

这让她们在一些注重“仪式感”的古装戏中,就能发挥舞蹈功底,让戏本身增彩不少。

比如,87版的《红楼梦》,薛宝钗采花那段,走走探探,再转一些圈,灵动雀跃,又生动自然,其实就是舞蹈带来节奏感。

贾琏的扮演者高宏亮,大家都只记得他长得俊美,但他也是学舞蹈的,身段、举止尽显潇洒风流。

又比如,黄轩。

《蓝色骨头》里这段,一看就是有功底的。

也因为会跳舞,他能够演文工团题材的《芳华》。

就算是不跳舞了,《妖猫传》饰演的白居易,表达天真,癫狂的诗人气质,也有大幅度的肢体语言,隐含舞蹈的节奏感。

所以说,舞蹈是可以为表演提供技术支持的。

但为什么对某些演员来说,却成了“后遗症”呢?

刘诗诗是芭蕾舞出身。

芭蕾舞的舞蹈演员的仪态核心,有个专业的词,叫反重力。

它需要舞蹈演员,昂首挺胸、开、绷、直、立,颈部要尽力拉长,头部微微上扬,头部与脊柱在一条线上。

这个体态,放到红毯上可以是被吹爆的“天鹅颈”。

但放到剧里,时时刻刻这么撑着,就给人感觉有点像是个“伸颈病”。

一个颇好笑的例子。

孙俪是文工团出身,她第一次进组拍戏,表演老师要求她修炼下仪态。

孙俪就奇怪了,我学舞蹈出身,这仪态还要修炼吗?

结果一场戏,她就暴露了。

组里要她演春节放鞭炮的反应,孙俪下意识就做出舞蹈动作是这样的——

这艺术夸张的,直接把老师气笑了:

你觉得一个正常人会这么看鞭炮吗?

在被取笑之后,孙俪的第一感觉是——我要比专科出身的演员花费3倍的努力。

而她努力的方向,无非还是回归生活,聚焦到角色身上。

演戏时,她要靠一面镜子。

她要在镜子面前,念台词,第一遍念着觉得很奇怪,镜子前不是自己。直到念到几十遍,上百遍。觉得镜子里的自己顺眼些了,那就是慢慢入戏了。

又或者,要时时刻刻拿着剧本揣摩。

因为很怕跳进跳出会影响对角色的感觉。

在2010年《甄嬛传》选角时,孙俪其实差点被pass,因为郑晓龙觉得,她穿着旗装往那儿一站,腰板挺得太直,太怪。

那孙俪是怎么回归“正常”的?

她提前三天研究清史稿,把“莞贵人”的每句台词都标上了心理活动,进而才是,“鬓边的珍珠该怎么晃”的动作设计。

就是因为靠入戏,所以虽然是古装剧,需要带着重重的头饰,还要讲究“步摇”,但孙俪的一举一动,却能够在仪态端庄的基础上,演出活人感。

所以说白了,如果一个演员被舞蹈“拖后腿”,无非是因为ta没有入戏。

表演,对ta来说还是一件显得紧张、生疏的事。

无法调动起表演经验。

就会下意识依赖自己的安全区——舞蹈经验就闯进来了。

比如,这么久了,刘诗诗的台词仍然没法使用原声。

即便是用了配音,配音的抑扬顿挫,也只反衬出刘诗诗的演技层次的单一。

这些都不算什么大毛病。

更致命的是,刘诗诗似乎不愿再用心力,投入情感了,这让角色犹如一具空壳。

就比如落泪。

多年前的演技和现在,前后对比,就少了许多真实的情绪。

其实。

刘诗诗,是有灵气与故事感的。

即便是在《步步惊心》里的若曦,年仅23岁的她,也能演出了一种清苦悲怜感。

而现在呢?

复出后的作品,总是会带着一丝机械与僵硬。

这才是她如此关注仪态的原因。

当演技这条路受挫,仪态就成了一根悬崖边上的救命稻草。

刘诗诗也一早就知道自己的优势是舞蹈带来的“仪态”。

在早期的一个采访中。

她说到,“自己的打戏,会让导演和观众一看就知道,是跳舞的女孩打的。”

为了在这大浪淘沙的娱乐圈活下去,她也只能将这个特长强调再强调,就矫枉过正,变成硬凹。

Sir觉得刘诗诗可惜还有一点就是。

刘诗诗和许多从小学舞蹈的演员一样,是可以吃苦的。

霍建华就曾说过她有像男人般的意志力。

穿着棉服,霍建华都热瘫了,她还硬撑着。

这样甘于吃苦的人,会是常人宣传的“人淡如菊”不争不抢吗?

似乎也不是。

在戏路受限时,刘诗诗,也尝试过突破。

比如《流金岁月》里踩着戏高跟在职场厮杀的蒋南孙。

但是她受挫了。

因为离开了特定的角色,缺乏演技的锻炼,刘诗诗的表演给人的感觉或是油腻,或是乱飞。

这样的舆论与受挫,也让她失去了勇气。

同样是从小就学舞的演员。

章子怡,因为跳舞天赋不高,放弃了跳舞,转而攀登演技的高山。

孙俪,因为头很大,跳舞不好看,把苦吃在了钻研演技上。

她们都将光环抛下后,从头再来。

刘诗诗呢?

她退回了她的安全区。

不仅是古偶。

还是那个有着粉丝的簇拥,那个安全,虚幻甚至能为她捧上鲜花的地带。

梗起了脖子,努力端着,凹着。

在那里,她是明星,是天选古人,是仪态美人。

却唯独不是演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