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陈晓旭,大家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87版《红楼梦》里那个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林黛玉。她仿佛是曹雪芹笔下走出的人物,将林黛玉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谁能料到,戏外的她,人生竟也如此跌宕起伏,尤其是她生命的最后阶段,那些令人费解的选择,以及临终前声声呼唤“妈妈”背
说起陈晓旭,大家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87版《红楼梦》里那个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林黛玉。她仿佛是曹雪芹笔下走出的人物,将林黛玉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谁能料到,戏外的她,人生竟也如此跌宕起伏,尤其是她生命的最后阶段,那些令人费解的选择,以及临终前声声呼唤“妈妈”背后的隐情,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2006年,命运的重击突然降临,陈晓旭被确诊为乳腺癌三期。这并非绝症,以她的经济实力,足以负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当时的医疗技术,也能为她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北京、上海、广州的三甲医院,不乏成功治愈的案例,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生存率过半。然而,陈晓旭却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拒绝化疗和手术。她平静地表示:“不是我不怕疼,是不想被割开,哪怕死,也想保持身体的完整。”任凭朋友如何苦劝,丈夫郝彤四处奔波为她联系专家、预约床位,她都不为所动。
病情日益恶化,陈晓旭却愈发坚定自己的选择。2007年2月,她拖着病体前往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法号“妙真”。大雪纷飞中,她拄着拐杖,一步一停地走上山,脸色苍白如纸。之后,她又前往深圳的寺庙闭关静修,彻底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在寺庙里,她住在最偏僻的小房,屋外的两株梅花是她亲手挑选。她不让人看到自己病弱的模样,也不许拍照,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时间来到2007年5月,陈晓旭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她每天清醒的时间不足一小时,靠着输液维持生命。她拒绝加营养针,也不用激素止疼,坚持服用药粉,用寺里的井水送服。5月13日下午,她陷入昏迷,直到傍晚六点左右,突然睁开眼睛,声音微弱却清晰地反复呼喊着“妈妈”。七点十分,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一刻,寺里一片寂静,梅花落了一地,无人清扫。
她的葬礼也格外简单,没有灵堂,没有追悼会。5月18日,她的遗体被送往火化场时,瘦得只剩骨架,几乎没人能认出她。到场的只有寥寥十几人,包括她的前夫毕彦君、《红楼梦》剧组的邓婕、姬玉等。骨灰下葬时,也只是一块刻着“妙真”的简石,没有名字。她就这样干净利落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仿佛只是一场短暂的人间游历。
此事一经曝光,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她太过固执,放弃生的希望实在可惜,这分明就是在逃避现实,是对家人和朋友的不负责任。还有人认为她对美的追求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是一种控制狂的表现,连离开都要掌控。但也有不少网友理解她,觉得这是她对信仰的坚守,是对生命的独特领悟,出家修行或许能让她在精神上获得解脱。
在我看来,陈晓旭的选择无关对错。她一生追求完美,林黛玉的角色深入人心,或许在她心中,自己也该如黛玉般,即使离去也要保持那份“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纯净。病痛的折磨让她对生命有了别样的感悟,拒绝治疗和出家,是她与命运的和解方式。而临终前呼喊“妈妈”,那是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是对母爱的渴望,是人性最本真的流露。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和死亡方式的权利,陈晓旭只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复杂与无常,也引发了我们对生死、对美的思考。
来源:微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