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种名为包场 “赔罪” 的奇特文化正悄然浮出水面,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 。以腾讯视频为例,对于那些播出成绩未达标的影视项目,推行起 “云包场赔罪” 机制 。像近期的《榜上佳婿》,这部剧在播出后表现不佳,集均播放量仅 500 万左右,远未
在影视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种名为包场 “赔罪” 的奇特文化正悄然浮出水面,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 。以腾讯视频为例,对于那些播出成绩未达标的影视项目,推行起 “云包场赔罪” 机制 。像近期的《榜上佳婿》,这部剧在播出后表现不佳,集均播放量仅 500 万左右,远未达到平台预期 。于是,制作方和主演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平台会员,进行大规模云包场,截至目前已累计达 8 万份 。另一部剧《似锦》,即便在热度突破 28000 且收官完结多日后,仍不断有新的云包场出现 。这些现象在网上掀起波澜,相关话题讨论量数以万计,将这一行业内部的操作暴露在大众视野之下 。
从运作机制来看,平台推行 “云包场” 有着自己的考量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视频市场,拉新数据对平台至关重要 。当一部剧集热度不足时,通过云包场,能直接拉动新用户注册,从而弥补剧集热度不足带来的损失 。在执行方面,有着一套不成文的规则 。比如按演员番位分配包场量,通常一番主演需承担 600 场左右,三番开外则依次递减,如 300 场 。资金来源也较为复杂,部分由艺人或片方自行承担,部分则能获得平台补贴,而这往往会以 “宣发费用” 的名义巧妙操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剧集,为了完成包场任务,甚至会将原本用于后期制作的资金挪用,导致剧集质量进一步下滑 。
回顾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这种 “云包场” 其实是传统 “宣发保底” 模式的进化 。在过去,2018 年就曾有制片人因作品未达投资方预期,返还百万宣发费用来填补亏损 。那时的 “宣发保底” 主要是制作方用宣发费来弥补投资方损失 。而现在的 “云包场”,不仅能实现类似的保底功能,更侧重于维护剧集数据,让其在平台上看起来不那么 “惨淡” 。这一转变,反映出在平台话语权日益增强的当下,行业规则正悄然发生迭代,平台在数据维护上的手段愈发多样 。
在这场行业博弈中,平台、片方和艺人各有各的处境 。平台通过公开云包场排行榜,对片方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试图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机制 。片方则陷入两难困境,为了维持与平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即便心里不情愿,也只能被迫参与包场 。一旦拒绝,不仅可能拿不到项目尾款,未来合作机会也会大幅减少 。有制片人无奈表示,自己负责的项目因未达标,尾款结算时被扣除了 20% 。对于艺人而言,粉丝和合作品牌组织的包场虽然会计入其名下,但实际支出部分很可能会通过降低片酬等方式抵扣 。比如某位二线演员,因作品包场需求,下一部戏的片酬直接被砍了三分之一 。
这种 “包场赔罪” 现象,深层次地反映出影视行业的焦虑与生态畸变 。在资本退潮的大背景下,影视行业的内容评估体系严重失衡 。过度追求数据指标,使得创作者不得不为了迎合平台口味,在剧情中加入大量吸引眼球却无实质内容的元素,挤压了真正用心创作的空间 。短期来看,包场或许能让平台数据好看一些,可从长远看,这种虚假繁荣损害了平台和片方的信誉 。观众在看到高热度与低质量的巨大反差后,对平台和影视公司的信任度降低 。同时,平台、片方和艺人之间的关系,也因这种不合理的机制,逐渐异化为债务链条,各方都苦不堪言 。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包场赔罪” 机制本质上就是一种 “数据美容” 。它只是暂时应付了平台的 KPI 考核,却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内容质量 。影视行业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亟需建立一套以内容为核心的健康评估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这种 “赎罪式” 的恶性循环,让真正优质的作品得到应有的认可,让创作者回归到创作的初心 。
来源:飞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