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的排练厅里,王芃鸥的身影与投影交织——她时而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轻盈舒展,时而以机械般的精准切割光影。这位刚入学时间媒体艺术硕士的中国舞者,正尝试将东方古典身韵与欧洲舞蹈精髓融为一体。而这,只是她舞蹈生涯中无数次“破界”的缩影。
在奥地利林茨艺术大学的排练厅里,王芃鸥的身影与投影交织——她时而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轻盈舒展,时而以机械般的精准切割光影。这位刚入学时间媒体艺术硕士的中国舞者,正尝试将东方古典身韵与欧洲舞蹈精髓融为一体。而这,只是她舞蹈生涯中无数次“破界”的缩影。
扎根:青岛的清晨与汗水
2001年,王芃鸥踏入青岛中国舞蹈剧院的练功房时,未曾想过这条路会通向阿尔卑斯山下的剧场。每日清晨五点,当海雾还未散去,她已对着镜子反复矫正动作。古典舞的严苛训练让膝盖淤青成为常态,但她说:“每次完成一组完美的动作,就像在云端飞翔。”
在王芃鸥的舞蹈词典里,“舒适圈”是不存在的词汇。无论多么辛苦,她始终以身体为实验场,反复每一个动作,扎实每一项基础,伤痛打压不倒她的决心,枯燥拂不去她的梦想。这份执着在2006年开始迎来爆发——当年,她横扫青岛舞蹈比赛三项金奖。接下来的2007年,王芃鸥获得山东舞蹈比赛二等奖,2008年她又再创佳绩,获得中央电视台舞蹈大赛三等奖。
“那时候不懂什么是舞者的使命,只觉得要对得起镜子前流汗的自己。”王芃鸥回忆道。这份中国舞者骨子里的自强,如同青岛港永不熄灭的航标灯,在她漂洋过海时成为照亮前路的光。“当我真正踏上异国他乡时,我才意识到,我代表的是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一代,肩上突然就有了一份发扬中国艺术的使命。”
突围:跨过欧亚大陆的独舞
2015年,当同龄人开始安稳的剧团生涯时,王芃鸥选择孤身前往维也纳。“在德语班啃面包时,我对着镜子练台词,既练发音也练表情管理。”语言关只是开始,现代舞训练颠覆了她十余年的古典根基。为了掌握更多的技法,她曾在排练厅彻夜翻滚,直到地板浸透汗渍。
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给她带来的巨大的转折。在布鲁克纳大学的双学位攻读期,这个被多瑙河环绕的奥地利小城,见证了王芃鸥从舞者到创作者的蜕变。2019年编舞作品《她》首演时,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持续了五分钟。“那天我突然明白,舞蹈的魅力无穷无尽,它就像是等待着我去跨越的河流,在探索中一直向前。”
中国留学生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王芃鸥在日记里写道,“我是中国新时代青年,站在舞台上,就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艺术风采。”在横跨欧亚大陆的独舞中,她时刻不忘自己心中的舞者使命,不断地向世界推崇着中国文化,讲述着中国历史,在舞蹈领域里,为中国艺术与世界融合做着自己的贡献。
破茧:在疼痛中重构身体哲学
2021年瑞士伯尔尼剧场,《HYPNOS》的演出达到高潮。王芃鸥用她精湛的技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了一个中国女孩的自信与张力,她的步伐仿佛水银泻地般流畅,一颦一笑又似如沐春风般丝滑。 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让中国艺术美学在欧洲顶级剧场大放异彩,也让更多外国人知道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
在德国国家剧院出演歌剧《Talestri》期间,王芃鸥白天排练舞蹈动作,深夜研究课程,认真地打磨每一个动作。
老天会眷顾每一个努力的人,高度专注为王芃鸥带来了更加顺畅演艺之路,2023年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她参与《阿拉伯式芭蕾》亮相时,现场星光灿烂,那一刻,这个中国青岛的姑娘仿佛获得了更多的力量,精彩的演出让全场为之陶醉。
谢幕时,在众人的赞美声中,王芃鸥突然想起青岛的练功房里那句标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此刻,她感觉这句话是如此的具像化,也肯定了她一直以来推崇中国艺术,并融入中国艺术的路是正确的。
新生:在时空中编织舞蹈未来
如今,身兼舞者、编导、数字艺术研究者的王芃鸥,正以更先锋的姿态进行探索。2024年新作《不可知的确定性》中,她翩翩起舞,将肢体的语言挥洒自如。“舞蹈不该被舞台局限,它可以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心灵对话。”她说,“当我们用自立赢得尊重,用自强突破偏见,用自信解构东西方艺术差异时,文化的墙就变成了桥。”
在王芃鸥的宿舍里挂着两面钟,一面显示着维也纳时间,另一面指向了北京时刻。“我的时区不该被地理界定,但我是一个中国女孩,我很清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受,因此无论在哪里,我都必须将故乡的时刻铭记于心。”
从胶州湾畔的练功房到欧洲顶级艺术殿堂,王芃鸥用她的经历印证了:“真正的舞蹈不在聚光灯下,而在那些无人看见的、与自我较劲的深夜。每个淤青都是勋章,每次疼痛都在重塑艺术的生命力。”
此刻,林茨的晨光再次洒进房间,这位永远在路上的舞者,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她的影子投射在幕墙上,既像篆书般苍劲,又如数据流般瞬息万变。她用自己的舞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动态美。而这份永不停歇的求索,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艺术家的最佳注解。
她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蛙眼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