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日,我目睹了“网红组合四川芬达”宣告停播模仿歌手杨坤的消息,瞬间火花四溅,仿佛耳畔传来雷鸣!持续半年之久的“侵权罗生门”终于落下帷幕,背后却是短视频行业流量变现的野蛮生长,让我不禁深思。在这场闹剧中,我看到了模仿与创作的边界如何迷失,真是大煞风
2025年5月2日,我目睹了“网红组合四川芬达”宣告停播模仿歌手杨坤的消息,瞬间火花四溅,仿佛耳畔传来雷鸣!持续半年之久的“侵权罗生门”终于落下帷幕,背后却是短视频行业流量变现的野蛮生长,让我不禁深思。在这场闹剧中,我看到了模仿与创作的边界如何迷失,真是大煞风景。
2024年10月,“四川芬达”以其独特的沙哑嗓音走红,却慢慢滑向低俗的泥潭。他们把杨坤的《扔泥巴》改为了“他们朝我扔粑粑”,竟然还表演起“断气式演唱”,令人咋舌!法律的红线被一再触碰,杨坤愤怒地指责:“太恶心!”法律的重锤随即落下,要求删除视频和公开道歉的信函直接送上门。眼看流量生意变得岌岌可危,“四川芬达”竟试图狡辩,声称自己未提杨坤名字,但法院的判决让他们大失所望。
最后,公开道歉、赔偿损失,彻底放弃模仿创作,真是现实给了他们狠狠一记耳光。让我心中升起一种深切的反思——当流量变现成为工业化的庞然大物,艺术的价值何在?数据显示,2024年里,明星模仿的侵权投诉激增217%,好似无底洞般令人担忧。而杨坤所说的“以伤害他人为筹码的流量生意”,正是对我们娱乐行业的警钟。
在这个充满创造自由的时代,是否人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正如那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面对法律的审视,我们只能守住底线!这场风波是否能成为行业规范化的转折点,值得每一个人思考。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不妨在评论区和我聊聊!
来源:没事听虾哔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