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王俊凯工作室因员工擅自转卖品牌方高奢礼盒及粉丝礼物一事引发轩然大波。据网友爆料,某二手平台账号半年内售出187件商品,其中90%标注“王俊凯同款”,包括迪奥限量胸针(官网价1.2万元,二手标价2.8万元)、巴黎时装周媒体伴手礼(溢价三倍)等。更
2025年5月,王俊凯工作室因员工擅自转卖品牌方高奢礼盒及粉丝礼物一事引发轩然大波。据网友爆料,某二手平台账号半年内售出187件商品,其中90%标注“王俊凯同款”,包括迪奥限量胸针(官网价1.2万元,二手标价2.8万元)、巴黎时装周媒体伴手礼(溢价三倍)等。更有粉丝发现,自己赠送的刺绣围巾被标注“正主摸过保真”后高价转售。尽管工作室声明称“员工个人行为,王俊凯不知情”,但交易记录显示成交量破千次,暴露团队监管严重失职。
从“情感变现”到灰色产业链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明星团队利用职务之便牟利已成潜规则:
1. 礼物倒卖闭环:工作人员将粉丝定制礼品、品牌赠品以市场价五折转售回收商,形成“私藏—估价—分销—粉丝回购”链条。
2.越界操作频发:曾黎工作室员工将粉丝耗时数月设计的生日徽章以88元转卖,并以“临时工”为由推诿,甚至威胁起诉粉丝;刘美含二手市集因高价假货、组织混乱引发公信力崩塌。
3. 法律与道德争议:品牌赠礼若标注“赠艺人”,转卖或侵犯品牌权益;粉丝礼物承载情感价值,转售行为被指“情感剥削”。
王俊凯工作室风波撕开了内娱“情感经济”的遮羞布。若明星继续将粉丝视为“提款机”,而非平等的情感共同体,崩塌的不仅是人设,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唯有以制度约束权力,用真诚回应热爱,方能重建“偶像—粉丝”关系的健康生态。
来源:项项娱乐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