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棋士》中,王宝强再次以质朴自然的演技征服观众,这位从河北农村走出的演员,用实力证明了草根逆袭的可能。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棋士》中,王宝强再次以质朴自然的演技征服观众,这位从河北农村走出的演员,用实力证明了草根逆袭的可能。
而在演艺圈,还有一位同样出身农村的实力派演员——褚栓忠。
在事业上,出道30年的他虽然没有宝强耀眼,但也有很多经典的角色;而在感情生活上,比起被枕边人背叛的宝强,褚栓忠要幸福很多。
1991年,还在中央戏剧学院求学的褚栓忠被著名导演田壮壮相中,出演电影《蓝风筝》中的“陈树岩”一角。
这个耿直胆大的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被初出茅庐的褚栓忠演绎得入木三分,连搭档的吕丽萍都忍不住赞叹:“这孩子天生是吃演员这碗饭的!”
这次触电经历为他打开了演艺圈的大门,也奠定了他“生活化表演”的基调。
真正让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是2007年农村题材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中操着山西方言的“二虎村长”。
这个憨厚幽默的农村干部形象,承包了全剧大半笑点,褚栓忠用略带夸张却不失真实的表演,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朴实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都市剧《大博弈》中,他饰演的“周到”又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气质,这个谨小慎微的职场中层,被观众戏称为“社恐天花板”,褚栓忠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精准刻画了一个在权力漩涡中战战兢兢的小人物心理。
2025年播出的《北上》中,54岁的褚栓忠再次突破自我,塑造了“夏茂田”这个充满争议的角色,这个在外人眼中“窝囊”的中年男人,在家听母亲的,在外跟大哥混,唯独在保护女儿时展现出惊人的勇气。
褚栓忠没有简单地将角色脸谱化,而是通过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妈宝男”背后的无奈与善良,尤其是剧中为女儿挺身而出的戏份,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纵观褚栓忠的演艺生涯,从农村干部到都市白领,从古代谋士到现代父亲,虽然角色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真实。
这种真实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活的沉淀,而这一切,与他坎坷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1971年,他出生在河北省元氏县南沙滩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地为生,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直到初中都没穿过新衣服,冬天蜷缩在漏风的土坯房里,听着北风呼啸而过。
高中时,在同学引荐下,他有幸结识了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的张谦施教授。教授欣赏他的天赋,建议他系统学习声乐,但每周两节、每节8元的学费对这个农村家庭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
不愿放弃梦想的褚栓忠,开始了“卖菜求学”的艰辛历程,每天凌晨四点,当同龄人还在睡梦中时,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就蹬着车去批发市场进菜,再赶到学校附近的家属区叫卖。
然而命运第一次给了褚栓忠沉重打击——尽管拼尽全力,他还是在高考中落榜了。想复读却因家贫无法承担费用,这个倔强的少年跟着大哥去了建筑工地,白天扛钢筋、搬水泥、运沙子,双手磨出血泡;晚上借着路灯复习功课,准备来年再战。
转机出现在1991年,一位高中同学邀请他一同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揣着母亲省吃俭用攒下的50元钱和6个煮鸡蛋,褚栓忠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
三试时,考官要求讲述“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他动情地回忆了母亲送行的场景:透过车窗,看到红红柿子树下,母亲踮着脚张望的身影随着尘土飞扬渐渐模糊......讲到动情处,褚栓忠声音哽咽,考官们也红了眼眶。
这份源自生活的真挚情感,最终为他赢得了中戏的入场券。
大学四年,褚栓忠是班上最困难的学生。第一学期家里凑了800元,交完学费只剩200元生活费。
为了生存,他跑龙套、献血、做各种兼职,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从中戏毕业后,褚栓忠被分配到国家话剧院,开始了专业演员的生涯。
从工地到舞台,这个农村娃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成了人生逆袭,而这段充满汗与泪的成长经历,也成为他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他后来在采访中所说:“生活给我的磨难,最后都成了角色的养分。”
2004年,已经在演艺圈站稳脚跟的褚栓忠,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女孩——谭赫。
当时33岁的褚栓忠对这位小他11岁的吉林艺术学院学生一见钟情,但想到自己口袋里连两万元都拿不出来的经济状况,只能将好感深藏心底。
命运的转折颇具戏剧性。谭赫在准备毕业作品时,老师推荐了经典话剧《俺爹我爸》作为学习素材。
当她发现这部感人至深的话剧竟是聚会上那个沉默男人自编自演的作品时,内心涌起难以言表的震撼。
毕业后,谭赫来到北京发展,两人的联系逐渐增多,关系也日益亲密。然而,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阻碍。
谭赫的父母强烈反对女儿与一个“农村穷小子”交往,直言不讳地问女儿:“农村娃能给你什么?”
为了赢得岳父母认可,褚栓忠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自己——第一次见面时,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一口气点了十屉窝头,生怕长辈吃不饱。
这个被朋友调侃"把抠门演成实在"的举动,恰恰展现了他骨子里的真诚与实在,最终打动了谭赫父母。
更大的考验出现在2007年筹备婚礼时。出人意料的是,褚栓忠向未婚妻提出:先不买婚房,而是用积蓄在石家庄为农村父母购置一套两居室。
这个决定在旁人看来简直“自找麻烦”,连亲戚朋友都急得直摇头。但谭赫的反应再次证明了她的与众不同——她不仅没有反对,还主动帮忙选房、挑装修材料,只说“让公婆住得舒服最重要”。
房子买下那天,站在新房里的褚栓忠眼眶湿润,他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人。
随着一双儿女的降生,谭赫逐渐退居幕后,全心照顾家庭。而褚栓忠则更加努力拍戏,先后在《喜耕田的故事2》《大女当嫁》《长津湖》等作品中贡献精彩表演。
尽管工作繁忙,他始终把家庭放在首位,曾深情表示:“千万不要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要让孩子们知道来这个世界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如今,54岁的褚栓忠和43岁的谭赫已携手走过16个春秋。他们的家中摆满全家福,电视里常播放着褚栓忠演的戏,父母看得乐呵呵。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没有娱乐圈常见的绯闻炒作,这对夫妻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共同铸造了温暖的婚姻。
起点不决定终点,坚持与热爱也能改变命运,褚栓忠用半生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而这,或许是我们在褚栓忠身上最应该学到的启示。
在逐梦的道路上,我们都应像褚栓忠一样,勇敢前行,不负时光。#诸栓忠
来源:剧评人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