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老人们聊戏,说京剧当年的“伶界大王”谭鑫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天才艺人。他的艺术有继承也有发展,他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吸收吸取了很多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为我所用,成就个人的艺术。
伶界大王谭鑫培
听老人们聊戏,说京剧当年的“伶界大王”谭鑫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天才艺人。他的艺术有继承也有发展,他根据自身条件兼收并蓄,吸收吸取了很多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为我所用,成就个人的艺术。
人们都说,谭老板唱戏,唱腔里不但有老生固有的东西,他还吸收“旦角”的唱腔儿唱法,改成老生的唱腔,且不露痕迹,这一点,极大地丰富了京剧老生的声腔艺术。
我们今天看谭鑫培先生留下的画像,他就是一位瘦小枯干一个小老头儿,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特殊的过人之处,但他却能成就为京剧老生的一代宗师。
谭鑫培画像(武生)
据说谭鑫培早年也是学老生的,但是后来嗓子不行了,于是就改唱短打武生。到了他的中后期,他的嗓子又回来了,而且还比年轻时候还有韵味,于是他就继续开始唱老生。
但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观众喜好审美的转变,于是,他就和当时盛行的程长庚大老板的那种“洪钟大吕”的唱法开始有意无意地切割,努力创造一种个人风格特点的唱腔唱法,他成功了,受到了当时以及后世的追捧,称他为“谭腔”“老谭派”。
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唱腔的音韵和韵味,使得他老年的声望空前绝后。但他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能演什么不能演什么,哪点是长处,哪点又是短板,这就非常聪明!
今天我们看谭鑫培,他留下的一些文献记载,记录的很清楚,他是不演王帽戏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个人的短处。他的个头不很高,扮相比较而言比较清苦,所以他演王帽戏没有王者的那种气象,这就是人家的聪明之处,这一点一般人估计是做不到的,一般到了他的那个位置,到处都是唱赞歌的,很少有提意见的,自己要是脑筋不清楚点,就很容易犯糊涂,这种例子反面教材也很多,因此梨园界有句话:‘人老就棒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谭鑫培王瑶卿演《南天门》
说完谭鑫培,咱们再说另一位在京剧艺术上兼收并蓄的大家程砚秋先生。有人说程砚秋的腔比较新颖别致,与众不同,实际他自己就说,他的唱腔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就是他善于把老的东西改变了以后而形成了新的东西。这种改变都是潜移默化的打磨修缮完善,而不是不破不立,大删大改!
人们听了他的唱腔既旧又新。你说唱腔新颖吧,还不怪,你说像老唱法吧,还有新意,这就是他的特殊过人之处。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还是那句话,兼收并蓄。比如说他唱《锁麟囊》的一霎时,最后有一句:“我只得放大胆仔细找寻”,据说这句唱腔,就是吸收了老生的唱腔唱法而改编而成的。
又比如说,他在《锁麟囊》春秋亭“二六转流水”里那句著名的:“忙把梅香低声叫”的绝妙好腔,就是他把京剧老生的骨子老戏“击鼓骂曹”里的那句:“我把蓝杉来脱掉”这句下转声腔,转换为了今天我们听到的这句旦角的声腔。可以讲一点老生的唱法痕迹也没有,但是却低回婉转,非常符合程派唱腔的所有要素,非常好听。有人讲程砚秋就是能够吸收各种艺术的精华营养来升华自己的艺术。
程砚秋演《锁麟囊》最后一场
还有诸如《锁麟囊》里最后一场,有一段大二六“换珠衫”里的最后一句,对母亲哭诉委屈的哭头:“儿的娘啊”,唱腔是婉转三叠的声腔,据说是程先生看了好莱坞明星麦克唐纳的电影《凤求凰》以后,感觉电影里面的一段歌曲非常动听悦耳,于是他把这段歌曲的旋律,运用到这段的唱里头,就是今天我们听到的这句“哭头”,这真是一种不留痕迹,又完美结合的天才运用。
天才就是天才,确实有非同一般的过人之处。他能够把他所听到的歌曲、音乐、小调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能够让他触发灵感的事物,都可能有感触而编成京剧唱腔,融化到他的程派唱腔里。
据说能够把歌曲变为唱腔的,京剧界也只有两位,一是四大名旦的老师王瑶卿先生,另外就是程砚秋先生。这样的天才百年难遇,可遇而不可求,有网友就说,这其中个人天赋异禀确实重要,但环境也很重要,再珍贵的种苗遇到干涸的环境它也难生存,这可能就是今天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最尴尬的事情吧。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来源:娱乐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