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邓传理对黄圣依和陈梦的“两副面孔”,我才懂得她的母爱深沉

天堂影视 内地综艺 2025-05-13 22:01 3

摘要:在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中,当我看到黄圣依妈妈邓传理第一次见到陈梦那副由衷喜爱的模样,再看看她面对黄圣依时的表情和语气,我忽然有点心酸。

文|小雯

在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中,当我看到黄圣依妈妈邓传理第一次见到陈梦那副由衷喜爱的模样,再看看她面对黄圣依时的表情和语气,我忽然有点心酸。

那种强烈的“对比感”不是来自偏心,而是来自一个母亲心里深藏许久的遗憾和无法言说的“如果当初”。

看到陈梦,她眼里全是光——“这孩子太好了,听话、有出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奥运冠军,母女关系亲密无间,人生节奏清晰可控”。

再看黄圣依,她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恨铁不成钢”:“怎么非要去北京?怎么偏要进娱乐圈?怎么非要嫁给那个不可一世的二婚男人,你怎么就不听我给你的最好安排?”

这是爱吗?当然是。

但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却觉得这是压力,是控制,是干涉?

在这段母女关系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强势”或“听话”,而是一个被深深误解的问题:

母爱到底在哪一刻,从“爱”变成了“控制”?

答案并不简单,但我们可以试着,从三个心理学视角,看清这个模糊地带的本质: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恐惧式依恋”(fearful attachment),指的是那些内心对失控充满恐惧的父母,往往会过度干涉孩子的一切。

在邓传理的心里,黄圣依本可以走一条“更平坦、更安全”的人生路径:

考近一点的大学、找稳定体面的工作、嫁个家境门当户对的男人、离父母近一些,这样她就可以时刻为女儿兜底。

她规划的不是牢笼,而是她理解中的“保护伞”。

而当黄圣依偏偏选择了她完全不了解、难以掌控的演艺圈;当她爱上了一个离婚带娃的男人;当她面对风波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受伤,母亲的那种焦虑就像潮水一样,将她对孩子的控制本能激活。

但控制,从来不是爱本身。

它是一种“我怕你受伤害,所以我帮你决定”的焦虑型的爱。

很多母亲都会这样——

你选文科,她说理科才有出路;

你想换工作,她说安稳最重要;

你想谈恋爱,她说那人不靠谱;

你一切都好,她还要再挑出一些细节来提醒你。

她们并不是不爱你,而是太不相信世界、太怕你摔跤,于是替你绑好鞋带,却忘了让你自己学着走路。

对于这些,其实身为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控制的反面,不是放任,而是“尊重”。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调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建立“我是谁”的独立认知。

而父母如果总是越界干预,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认知模糊”甚至“自我否定”。

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成年孩子跟父母一通电话后都会崩溃,因为对方总是从“为你好”出发,质疑你的选择,甚至否定你的情绪。

他们没有大声责骂,却在一次次对你人生的“替你思考”中,把你推向了一个叫“无能为力”的位置。

你无法对抗,也不忍反抗,你只能沉默,然后,越来越远。

黄圣依的人生就是这样:

她拼命想活成一个“我决定”的样子,可她越坚定,母亲就越焦虑;

她越想自由,母亲越想拉她回来。

她不是不爱母亲,而是她太渴望有一个“我说了算”的人生。

但母亲不明白——

你想兜住孩子,其实是在告诉她:“我不相信你行。”

她自然觉得被你伤害了,因为你的“不信任”否定了她的自我。

对于这一点,黄圣依的妈妈邓传理也是无法接受的。

控制,其实是一种行为;但爱,更多是情绪的流动。

真正让母女关系受伤的,往往不是“安排”本身,而是在安排之外,孩子始终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共情”与“理解”。

心理学上称为“情感忽视型关系”——表面上你无微不至,实际上却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感受被回应。

你关注她有没有吃饭,却不问她是不是难过;

你盯着她的未来,却看不见她此刻的情绪;

你给她规划婚姻,却从未问过她:“你,真的幸福吗?”

黄圣依曾在镜头前因为解约费而哭,曾因被标签“小三”承受漫长攻击,曾因丈夫的言语攻击在公众面前难堪无比……

你可以想象,当她狼狈、孤独、崩溃的时候,她最需要的,也许只是母亲一句话:

“回来吧,妈妈在。”

但高傲又理性的邓妈妈,说不出口这些柔软的安慰。

于是,黄圣依就只能把所有眼泪,咽进自己的肚子里。

母女之间最深的裂痕,从不是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而是她需要的时候,你没有给她一个情绪的拥抱。

控制与爱的界限,本质上是:你是出于“你想”,还是出于“她想”去给予。

要想修复母女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需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 从“指导者”转为“见证者”

年纪越大,孩子越不需要指导,而是需要支持。

你不再是那个替她做选择的人,而是那个无论她怎么选,都愿意在旁边看着她、鼓励她、接住她的人。

2. 用“感受”代替“建议”

你可以少说一句“你应该”,多说一句“你现在是不是很辛苦”。

不是要你变得柔弱,而是让你学会情绪连接:你怎么想,不如她怎么感受更重要。

3. 不要总对过去念念不忘,而是从现在去靠近她的世界

不要再说“要是你听我的”,那只会让孩子更远离你。

你可以学着问:“你最近在拍什么戏?”“你压力大吗?”“你开心吗?”

你会发现,只要你真正感兴趣她的世界,她也会愿意回到你的怀抱。

我们都知道——母亲这两个字,是这个世界最沉重的标签。

你付出所有,却总被误解;你想给最好的,却被说成“控制狂”;你想留住她的世界,却发现她早已不再需要你的安排。

但请相信:

你的女儿不是不爱你,只是她想自己试试哪条路最适合她。

你的女儿不是嫌弃你,只是她更想你看懂她的脆弱。

看到邓传理对陈梦的满眼喜爱,我终于明白了她的那份深情。

她爱得不知所措,也许她曾用错了方式,但她的心从未改变。

愿她慢慢放下“我为你好”的执念,

用“我陪着你”的姿态,

重新找回那个愿意靠近她的女儿。

来源:江左梅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