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晚上,一场在《与辉同行》直播间里上演的“深夜剧本杀”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董董,这位平台里小有名气的主播,不仅完成了原定直播任务,还在午夜钟声敲响后依旧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地继续着直播。这场直播吸引了超过1.7万人在线观看,弹幕热火朝天,仿佛不是深夜,而是黄
“不是吧?都凌晨12点半了,董董还在直播?”
“这主播是吃了红牛打底,咖啡续命?”
前天晚上,一场在《与辉同行》直播间里上演的“深夜剧本杀”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董董,这位平台里小有名气的主播,不仅完成了原定直播任务,还在午夜钟声敲响后依旧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地继续着直播。这场直播吸引了超过1.7万人在线观看,弹幕热火朝天,仿佛不是深夜,而是黄金8点档。
你说怪不怪?在别的公司,员工没到点就盼着下班,“摸鱼”是艺术,“准点下班”是刚需;而在《与辉同行》,加班是自觉,直播是一种使命感。员工不是在“熬夜”,而是在“热爱中燃烧”。
俗话说:“猫不在家,老鼠成精。”可在《与辉同行》,哪怕“老板”不在,主播们个个精神百倍,宛如打了鸡血。有人说他们是被PUA了,有人说他们在卷,但真相远比表面更复杂——这是热爱与平台文化合力铸就的一种“信仰”。
这一夜并不寻常。5月10日晚8点,直播照常开始,董董精神抖擞,状态在线。谁料,原定于11点结束的直播竟然“超时”至凌晨12点半,整整延长了一个半小时!
期间,董董不仅完成了所有产品讲解,还临时加开了“粉丝提问环节”和“主播爆料小剧场”。这番操作让不少老粉纷纷调侃:“董董,您这是想熬成金刚不坏之身吗?”
但让人动容的是——没有疲惫、没有抱怨,甚至没有一句‘我要下播了’。
直播间里人气始终在1.6万到1.7万之间浮动,高峰时逼近1.8万。弹幕中,有粉丝说:“我都打着哈欠看完了,你还没下播!”还有粉丝直接送上“深夜最美主播”称号。
这一幕,让不少业内人士都感到震惊。毕竟,在这个“准时下播”的直播圈里,这种现象近乎罕见。
有人说,《与辉同行》是直播圈的“海底捞”,主播们把平台当家,拼尽全力为一场直播出彩;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披着奋斗皮的“加班强制文化”。
可事实呢?
我们采访了一位与辉的员工小吴,他坦言:“公司没有强制大家熬夜,但我们真的太希望能把直播做得更好。”另一位后台运营也表示:“主播之间互相鼓励,如果哪一场直播数据好,大家就会在群里帮忙分析经验。”
从外部看,《与辉同行》或许像在“内卷”;但从内部看,更像是一群人心甘情愿地在做一件值得投入的事。
正如《道德经》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追求极致是一种能力,把这份能力当作常态,更是一种文化。
事件发酵后,网上立马掀起一片热议:
支持派:“董董是真热爱,不是压榨。”“跟这种努力的人共事,才有前途。”
质疑派:“这不是热爱,是慢性自杀。”“被洗脑了还觉得自己在创业。”
理智派:“直播行业确实特殊,但也应有节制。”
一位资深职业规划顾问表示:“年轻人的拼搏精神值得点赞,但也要注意可持续性。过度劳累不但影响健康,还可能造成创作力枯竭。”
网友“会捣蛋的西瓜”一语道破核心:“别公司要你六点走,你巴不得五点五十九离线;《与辉同行》叫你十二点播,你还抢着排队。这就叫文化差异。”
我们正在见证一场直播行业的“人格革命”。从最初的“流量为王”,到现在的“主播即品牌”,直播早已从简单的叫卖转向更深层次的内容运营。
而《与辉同行》的这群主播们,似乎正在用“干到天亮”的方式,重新定义“内容为王”的底线。
他们的精神,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但无法否认的是——他们在燃烧自己,点亮行业天花板。
这群深夜还在播、还在笑、还在用力活着的人,用行动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怕加班,有些人,是被理想点着了。”
一句话总结:《与辉同行》的董董们,不是在加班,而是在战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样的节奏,也不是每个行业都适用这样的“拼搏模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主选择。
当一个主播,是主动熬夜,而非被迫打卡;当一个员工,是因热爱留下,而非因为怕丢饭碗不敢走——这,才是新时代“打工人”的自由。
《论语》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辉主播们,或许就属于这最后一类。
但——请不要忘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爱,也要懂得克制。再拼,也要有底线。
深夜12点半,董董还在“带货”;而此时的你,是正在打卡加班,还是窝在床上刷着短视频?你愿意为梦想拼尽全力吗?你是否也曾为热爱而通宵达旦?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说说你怎么看“与辉同行式”的努力方式。
觉得董董拼得值得?点赞!
觉得这是过劳?转发!
觉得本文写得还行?收藏+关注,我们一起追踪直播圈里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红咖啡遇上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