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座的彪形大汉吓得脸色惨白,青筋暴起的手死死攥住扶手,指甲几乎要嵌入其中。
一次,蔡澜在飞机上突遇气流,机身大震。
邻座的彪形大汉吓得脸色惨白,青筋暴起的手死死攥住扶手,指甲几乎要嵌入其中。
而蔡澜却气定神闲,若无其事地照喝他的酒。
这大汉看他看得不顺眼,问道:
“你是不是死过?!”
蔡澜懒洋洋回答:
“不,我活过。”
蔡澜
这位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的传奇人物,用短短3个字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多旅行、多读书、多体验人生的一切,人生充实了,对死亡的恐惧相对减少。”
作为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蔡澜一生的经历丰富多彩。
正如他监制的成龙电影,让人紧张、好笑、 刺激、多变化——
年轻时候的蔡澜
蔡澜祖籍广东潮州,但出生在新加坡。
1941年,他呱呱坠地时,父亲蔡文玄正担任南天大华戏院经理,全家搬到了戏楼上居住。
于是,每天在戏院里,奶妈一边喂蔡澜吃饭,他一边看戏长大。
到了中学时,蔡澜已经对电影非常痴迷,常常逃学去看戏,有时一天连看五场电影。
为了看懂外文电影,他发狠学英文,甚至跑去夜校苦读。
14岁那年,这个不安分的少年不再满足于当观众,他开始尝试写影评,得到稿费便带女朋友上夜总会,夜夜笙歌。
“二哥喜欢的,多是高挑长发的女孩子。”蔡澜的弟弟后来回忆道,“他那些女朋友里,有个曾为他自杀不遂,多亏大姐帮他把事摆平,大家才松一口气。 ”
逃学、早恋、数学挂科——这些“劣迹”让蔡澜成为问题学生,屡屡被学校勒令退学。
前排为蔡澜父母
好在,他的母亲洪芳娉是位小学校长,和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有点交情。
在母亲的出面下,蔡澜才能一所接一所地读下去,但始终也没毕业过。
对此,母亲摇头叹息:
“蔡澜是一匹野马,我行我素,浪荡不羁。”
父亲也担忧不已:
“这孩子这么不合群,以后的命运不知何去何从?”
谁又能想到,这个让父母操碎心的叛逆少年,日后会成为名震香江的大才子?
蔡澜
0218岁那年,蔡澜突然向父母宣布了一个决定:
“我想到法国留学。”
母亲大惊:
“不行!你那么爱喝酒,去了法国准要变成酒鬼!”
蔡澜不慌不忙地退而求其次:
“那去日本总可以吧?”
母亲想了想,点头答应:
“至少日本人也吃白米饭,你去那里,我放心。”
但她忘了,米也能酿造一种叫清酒的东西。
就这样,蔡澜留学日本,专攻电影编导。
彼时的日本处于电影黄金时期,在那里能学到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
蔡澜念了5年书,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驻东京代表,又在日本待了4年。
他的主要工作是买电影版权,配上中文,在东南亚上映,他选的《座头市》卖了个满堂红。
这段时期,他为职业四处奔波,不再写东西。
对此,他想得很通透:
“人要先活下来,才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蔡澜在日本待了九年后,被香港总公司召去做制片。
在监制的位置上,蔡澜一干就是40年。
期间他常驻各国,监制了大部分成龙在海外拍摄的电影。
蔡文玄
03四十岁时,因工作不如意,蔡澜重新拿起笔杆子,开始写专栏。
此时的他已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一样样写出来,无不写得活色生香,妙趣横生,令人称奇,也令人莞尔。
一天,父亲蔡文玄来香港看儿子。
蔡澜带老父吃早茶,却找不到座位,还遭到服务员的无礼对待。
他一气之下,决定发奋图强,专写有关食物的文章!
就这样,蔡澜开始撰写美食专栏。
蔡澜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就像当年钻研电影一样,他对美食的探索也近乎痴狂——从街头小摊到米其林餐厅,从潮汕本味到异国风味,无不细细品味,娓娓道来。
多年笔耕不辍,他写的专栏结集成书,竟出版了200多本书!
有记者好奇问道:
“你的作品既不是严肃文学,也不是流行文学,该如何归类?”
他幽默自嘲:
“就称为‘厕所文学’好了!放在洗手间里,一次看一篇,吃了泰国菜、韩国菜之后,可看两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著作等身的蔡澜,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1998年,蔡澜与倪匡、黄霑主持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收视率竟达百分之七十多!
张国荣、关之琳、蔡澜
这档节目异常火爆,因为这三大才子采访的都是香港一等一的美女明星,比如,林青霞、关之琳等。
且话题相对劲爆,不避讳隐私,天南地北,方向不定,促膝舒畅,又哭又笑。
同年,蔡澜又主持了美食节目《蔡澜叹世界》,再次赢得观众追捧。
节目中,他带着一群美女,一起吃,一起玩,羡煞旁人。
不得不说,蔡澜很有头脑:
“食物和美女,永远是一个不败的因素。”
敏锐的商业嗅觉,让蔡澜趁热打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推出高端美食旅行团,带着一帮富贵闲人游历世界,享受一流的吃喝玩乐。
一系列操作下来,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神”。
2012年,蔡澜更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担任总顾问。
蔡澜常常被认为是“香港四大才子”中最没正形的一个。
殊不知,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人对他的评价却极高。
倪匡曾感慨:“蔡澜是少有的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
黄霑曾坦言:“蔡澜是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金庸也由衷赞叹:“论风流多艺我不如蔡澜,他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
而蔡澜自己则笑言:“人活着就是要开心、快乐,再活三世都玩不够”。
但这份令人艳羡的潇洒背后,藏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勉——
他的潇洒背后,是到了别人退休的年纪,他仍然伏案疾书、笔耕不辍。
他的潇洒背后,是别人沉迷享乐时,他每日手不释卷,始终保持惊人的阅读量,“如果一个写作人不喜欢看书,他就没资格做写作人。”
他的潇洒背后,当普通人安享8小时睡眠时,他却常常睡不够6小时,其余的时间都用来写作、拍电影、录节目以及和各种各样的人谈天。
甚至,他每个星期还会熬一两个通宵。
当然,熬通宵也有学问——
“傍晚六点下班,七点吃完饭先睡到半夜十二点,五个小时足矣。从半夜十二点起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天亮,多六个钟头!”
他常引用导演尊·休斯敦的名言:
“享受人生的快乐,由牺牲一点点健康开始。”
在蔡澜看来,一个人放纵地过活,但是八十多岁才死,所谓的牺牲一点点的健康,并非一个致命的代价。
年过花甲之际,有记者大胆问蔡澜:
“你活了60多年,有多少个女朋友?”
蔡澜慢条斯理地回忆道:
“我带旅行团时,有一次吃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有位团友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那时说是50个。”
记者惊讶地追问:
“为什么恰好是50个?”
“我十几岁就开窍了,”蔡澜爽朗大笑,“南洋的孩子都早熟。刚好是50个,一年一个,不算多吧?”
这位风流才子从不掩饰对美女的喜爱,可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婚姻却相当和谐。
年轻那会,蔡澜在电影圈打拼,邂逅了同行方琼文——一位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的女监制。
方琼文虽不符合蔡澜的“美女标准”,却有一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厨艺。
她用猪肺等边角料烹制的猪肺捆,让尝遍美食的蔡澜都忍不住赞叹:
“天下至美!”
恰逢蔡母忧心儿子常年在外地没人照顾,催他成家。
就这样,方琼文用一锅锅暖心暖胃的料理,拴住了这位浪子。
两人结婚数十年,方琼文深谙驭夫之道。
她深知蔡澜野马性格,因此从不约束蔡澜,任他闯荡江湖。
这份智慧与包容,反而让蔡澜心甘情愿地回家归槽。
这不,在银婚纪念日上,蔡澜深情总结:
“我太太的优点可以用七个字概括:会做、爱吃、不管我。”
前四个字都是说吃,后三字“不管我”才是精髓。
正是这份难得的自由,让这位浪子始终眷恋着家的温暖。
蔡澜与妻子方琼文一生无儿无女,对此他洒脱道:
“对生儿育女的观念,我早已看得很开。这是周游世界给我的启示——在欧洲,我见过很多没有子女却依然幸福的夫妻。他们的父母也从不会苛责他们为何不传宗接代。”
“最难跨越的,其实是父母期望这道坎。”他顿了顿,“蔡家已为长辈传了六个孙儿孙女(哥哥、姐姐和弟弟各两个),只有我没有后代,我父母亲是默许的。”
2022年,方琼文与世长辞,留下蔡澜形单影只。
这位向来豁达的才子第一次感到生命的残缺:
“她走了,我的胃也跟着塌了一角。”
但很快,他又挺直腰板:
“若再不活出点意思,这辈子就真白活了。”
于是,80多岁的蔡澜做出一个决定——
卖掉房子,搬进维港边最贵的酒店。
一人独居,八人服侍,每月花掉50万港币。
对此他淡然道:
“老,也要老得体面。干干净净,就是尊严。”
谈及死亡,这位看遍人间百态的才子说:
“一个人如果多旅行、多阅读、多经验人生的一切,就不当死是怎么一回事了。
人生充实了,对死亡的恐惧相对减少。”
他甚至早早规划好了自己的告别仪式:
“最好是像开大派对一样,载歌载舞,开香槟,不要任何哀愁,只有欢乐。”
这份超然,正是他用一生修炼的智慧。
来源:不惧孤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