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发现,在新电影《人鱼》的宣发中,居然出现了她的名字,位列三番。
不得不承认,作为星二代的黄多多,简直就是“热搜体质”。
十年前真人秀的摄像机,似乎从未从她的生活中离开过。
19岁的黄多多,又上热搜了——
有网友发现,在新电影《人鱼》的宣发中,居然出现了她的名字,位列三番。
消息一出,直接冲上了热搜第一。
因为这也意味着,19岁的黄多多正式官宣出道了。
而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程耳,主演是王一博和汤唯,都是实打实的大咖。
刚出道就能和这些大咖们搭档,足以说明她的起点有多高。
当然,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人认为,一出道就有这么顶级的资源,还不是因为有明星老爸,资源咖没什么牛的。
有网友还调侃:
“有的人出生就是骡马,而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也有人表示,黄多多早已经在话剧表演中积累了很多资源,个人气质也是偏文艺范,很符合电影选角。
电影嘛,谁演都是演。
只要能呈现出精彩的作品,何必纠结演员的出身呢。
而不论网友如何争论,黄多多进军影视圈,早已板上钉钉。
其实,回望她的成长轨迹,这一切也早有迹可循,进圈不过是早晚的事。
出生在明星家庭,因为一部《爸爸去哪儿》,更是成了聚光灯下长大的孩子。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也对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还选择了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专业。
而黄磊对女儿的 “娱乐圈铺路计划”,也昭然若揭。
一直让她在娱乐圈刷脸,就连染个头发、打个耳洞都要搞一个热搜。
做这么大动作,不都是为了现在的铺垫吗。
但恕我直言:
在娱乐圈能不能长红,看得并不是资源背景,而是观众缘和真本事。
黄多多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也不在于她爸是谁,而在于她能否用作品证明自己。
而如今,明星二代扎堆进入娱乐圈,这背后的时代隐喻,也值得我们仔细探讨。
当资源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普通人是否还能靠才华突围?
当星二代们轻松占据C位,娱乐圈的竞争是否已从拼实力变成拼爹妈?
有人拼尽全力送娃出道,有人拼命把娃藏起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句出自《触龙说赵太后》的古语,道尽了天下父母对子女最深沉的牵挂。
但在现实中,因人生境遇与教育理念的差异,这份爱意往往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一种,有的父母人生道路走得轻松,便想让儿女沿着同样的轨迹前行。
比如黄磊。
当年他也是红遍天的“国民小生”,轻轻松松就获得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名利。
他享受过红利,深谙娱乐圈的规则与机遇,自然希望子女能继承衣钵。
所以他早早就为黄多多铺平道路,打通关节。
9岁就为电影《小王子》配音,12岁就上台出演舞台剧,16岁参演话剧《如梦之梦》。
黄磊为她争取到的资源,让她一出道就站在普通艺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还有同样是《爸爸去哪儿》的萌娃森碟和天天。
同样因《爸爸去哪儿》走入大众视野的萌娃森碟和天天,也在父母的助力下走上了父母的道路。
运动员出身的田亮,给女儿森碟选择了网球这一体育项目。
模特出身的张亮,则让儿子天天成为了一名模特。
在前不久还转发了儿子天天一组时尚大片,并配文:“新生代”。
有一句话说得好——
越好的行业越是世袭制的。
联想到最近热搜上的“董小姐”、“4+4”,这种现象确实引人深思。
而第二种情况却恰恰相反。
有的父母虽然也成功了,但奋斗的路却太苦了,所以反而极力抗拒儿女走自己的路。
娱乐圈也有最明显的对比:
和内娱父母不同的是,有些港台明星却极其反对自己孩子进娱乐圈。
比如同为《爸爸去哪儿》的萌娃kimi,当年也是俘获无数观众的心。
但节目过后,林志颖却迅速将儿子“藏”了起来,直到现在连一张正面照都没
出现过。
香港 “四大天王” 更也是将这种保护做到极致。
张学友没让两个女儿进圈;
刘德华对女儿也是宝贝得不得了,长大后的照片也极少流出;
郭富城的两个女儿倒是偶尔有照片曝光,但更多是老婆方媛出于分享生活的意愿。
黎明连自己都快已经“查无此人”了,更不用说让女儿出来露面了。
为什么他们都不愿让自己孩子进娱乐圈?
因为他们那时候虽然红,但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也是真的多。
张学友曾为赶通告连续 36 小时不合眼,刘德华在拍摄高危动作戏时多次受伤,郭富城在舞台上无数次透支体力,黎明也曾在舆论风波中身心俱疲。
所以从中也可看得出来,内娱与港台娱乐圈的生态天差地别。
简而言之,内娱还是流量太好收割,钱太好赚了。
不要把对“优秀”的定义拱手相让
第二个问题,这些星二代真的优秀吗?
很多写黄多多的文章里,总能看到说她多么多么优秀。
翻开她的履历,的确足够惊艳:
9岁就用英文写剧本,11岁便翻译了三本英文书,面对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毫不怯场,如今还考上了纽约大学……
我不否认,普通小孩确实很难做到这些。
但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自身的优秀,还是源自家庭资源的堆砌?
而且,黄多多的“才女”人设,是有过翻车的。
2023年3月,有网友发现,她在教小朋友阅读绘本的视频中,多次出现读错汉字的情况。
甚至都是极为基础的汉字——
例如把“河堤(di)”读成“河堤(ti)”,“眺(tiao)望”读成“眺(yao)望”,“防御(yù)”读成“防御(xie)”……
所以你看,优秀与否,关键在于标准怎么定。
就像有网友说的:
“她十几岁会骑马、会画画、会跳舞就很优秀?
我12岁在家里炒菜、做饭、插秧打稻谷,我不优秀吗?”
在我看来,黄多多和普通孩子其实也一样。
环境给予他们什么,他们自然就在这方面有所长。
在优渥的资源浇灌下,她得以接触马术、戏剧、双语教育;
而田间地头长大的孩子,在生火做饭、插秧收割中磨砺出生活智慧。
同样都是优秀。
而值得深思的是——
有一群人,他们已经生活在云端,享受着顶级的资源,有钱有名有人脉。
然而,他们还不甘于此,他们还要垄断“优秀”的定义。
他们想方设法让大家相信,他们的孩子天生就该是学霸、是天才,比普通人强。
但人类几千年历史早已证明了:
“均值回归”才是永恒的规律,不可能强者的后代更强。
所以,我们普通人千万不要掉进陷阱,千万不要把“优秀”的定义也拱手相让于他人。
人生可以拼爹,但人生也不是全拼爹
最后的问题,黄多多是否能在娱乐圈真正站稳脚跟?
其实关键不在于她爸是谁,还在于她自身,在于她能否用作品证明自己。
娱乐圈其实是一个挺玄学的地方。
有些人背景大的吓人,拼命砸资源,但就是没有大红的命;
有些人摸爬滚打多年,演技、唱功无可挑剔,却始终不温不火;
有些人却毫无征兆,靠着一部小成本作品就一夜爆火。
说的是命,但其中也有各自的因果。
星二代,也不止黄多多一个。
谢霆锋也是星二代,父亲谢贤是红极一时的大明星,母亲狄波拉也是港姐出身。
可他能长红二十年,靠的绝不是父母的光环。
16 岁出道时他也被质疑过,但面对漫天嘲讽,他把自己泡在录音棚打磨唱功,拍高难度动作戏也是自己来,手指被打骨折仍坚持完成拍摄。
最终才能从 “叛逆少年” 成长为金像奖影帝,靠的是在逆境中摔打出来的真本事。
反观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
虽说坐拥父亲搭建的顶级资源,但始终未能摆脱 “资源咖” 的标签。
说到底,还是对表演缺乏敬畏、把演员职业当作镀金跳板,浮躁心态注定难以走远。
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想要打消大众的质疑,唯有放下光环,把自己当作真正的 “新人”。
在片场的摸爬滚打中打磨演技,在舆论的审视下沉淀心性。
用一部部立得住的作品,才能把父母给的 “跳板”,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 “舞台”。
毕竟,人生可以拼爹,但人生也不是全拼爹。
来源:茉莉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