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泛热议的背景下,“吾心归于宁——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南京粉丝见面会”,5月12日下午在毗邻南京新街口的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给主创与观众提供了释疑解惑的空间。
引言
今年春天,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在央视热播,创下诸多收视第一,成为乙巳年荧屏首部现象级的作品,各地卫视二轮播出如影随形。
但同时网上吐槽的声音也时有耳闻,意见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太过夸张脱离现实”等方面。
在广泛热议的背景下,“吾心归于宁——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南京粉丝见面会”,5月12日下午在毗邻南京新街口的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给主创与观众提供了释疑解惑的空间。
活动由南京广电集团、鼓楼文旅集团共同举办。《我的后半生》主创团队亮相,通过对话分享、现场表演、游戏互动、专家点评等形式,讲述剧集背后的南京故事。
《我的后半生》剧照
闹中取静的艺术金陵,以年代建筑、参天树木,堪比足球场面积的草坪,成为市民心中的“后花园”,一直独享有别于都市车水马龙的那份优雅与安宁。
艺术金陵的定位属性,使它向来对演艺圈敬而远之。不过,自打甲辰龙年电视剧《我的后半生》在此取景拍摄后,园区不再抗拒“演艺风潮”扑面而来,而是从中引出理性思考:演艺就是服务大众,得尊重他们的喜好。
于是,艺术金陵就有了从外景地到见面会的“连续剧”。
见面会现场
很少介入演艺圈活动的知名主持人周学,主持当天的活动有些动容,他说:“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有相似之处,开放的,链接的,唤醒读者不同的感受,而不是把我的感受强加给你。尽管做了一些案头,坦白地讲,并没有完整地看完。我甚至怀疑自己并不适合主持这一类活动,‘热’的背后需要一些‘冷思考’,深了,矫情;浅了,苍白。狭小的百年礼堂应该从来没这么热闹过,满坑满谷,哪哪塞的都是人,独桨如何与深流角力,唯有顺势是最体面的妥协。《我的后半生》从故事到情节,再到人物个性,从关注身体到精神再到情感,这部剧值得一看再看。制片人黄澜很飒,梅婷很美,编剧蓝小汐很南京,剧组很给力。‘后半生’最好的启示,人生即是一场告别,何妨深情一些呢!”
也许,对观众来说,在场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意义。甚至他们不再仅仅被定义为观众,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表达者。
博爱楼礼堂人如潮涌
艺术金陵博爱楼礼堂满打满算有150个座位,为了接纳更多的粉丝,让他们有容身之座,园区掌门人张泳传令撤走前三排宽大且笨重的长条木椅,换上折叠椅,腾出的空间可以多坐些人。
尽管如此,见面会开场前已座无虚席,两边走道也站满了人。大批并没有预约而空降的粉丝根本挤不进去,只能在礼堂外的走廊上面面相觑,以隔墙有耳的姿势经历了一场“听享会”。
梅婷倾听观众交流
即便这样,他们也心满意足。
不可否认,电视剧和演唱会一样,是现代人生活的刚需。
但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30年前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万人空巷的盛况,今天已难复制,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的全面覆盖,而且没有死角。
所以,当一部电视剧映射现实,切入人们日常的原生态,不回避矛盾与冲突,撷取凡夫俗子生活中最难忘的经历缀集而成,它成为全民爆款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后半生》便是这种公式里窜出的一部逆袭黑马,粉丝追捧它,是因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能从这部剧中找到相应答案。
该剧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许娣、周野芒、杨童舒等主演,客串和友情出演的严晓频、丁嘉丽、邬君梅、张丰毅、韩童生、郑卫莉等,皆为优秀演员,他们为作品提供了口碑的热度。
通常来说,既然是粉丝见面会,撑台面的大牌不可或缺。但实际上,当天只有饰演女主角刘丽娜的梅婷云淡风轻、安定自在地现身,制片人黄澜、编剧蓝小汐出席,以及饰演保安小孙的刘斌、饰演老板娘的丁美婷、饰演小林护士的张灵彦、饰演胖大妈的段浣洁、饰演小姜老师的董福顺等配角暖场。
《我的后半生》剧照
知名学者黄菡、刘永昶、张丹也有亮相互动。
严格意义上讲,缺少明星阵容的粉丝见面会,往往经不起风吹浪打,大概率会显冷清。然而南京这场见面会,非但没有冷场,相反热度达到烧脑的程度,粉丝撑腰气势如虹。
说一千道一万,南京见面会一边倒的彼此共情,还是剧作本身在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中老年人生活题材方面突破自我、打破禁忌的束缚,名声大噪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因此,博爱楼礼堂人如潮涌,是被《我的后半生》无法掩藏的光泽牵引而至。
反响中有不同的声音
《我的后半生》系董富来、潘戍午联合执导的都市老年婚恋轻喜剧。今年3月底在央视电视剧频道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该剧根据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改编,讲述了文学系退休教授沈卓然儿女双全、三代同堂,发妻去世后他在老友的鼓励下开启了四段相亲之旅,不同的情感经历带来的新的人生故事。
制片人黄澜
其实,类似题材电视剧并不鲜见。比如长剧集领域《妈妈的花样年华》《亲爱的她们》《幸福院》等老年题材作品,呈现的主题多是如何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但像《我的后半生》正面触及婚恋话题的作品,尚为稀缺。
很显然,这取决于制片人黄澜的抉择。
拥有金牌制片人身份的黄澜,和南京的缘分始于九年间担任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嘉宾,她每月都要来南京一趟,“剧中沈教授的家所在的苜蓿园,也是我在南京的安家之处。”她的话语里透着对南京掩饰不住的细腻之情。
从左至右:周学、梅婷、黄澜、蓝小汐访谈
电视剧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走向影像的产物,有更深不可测的创作空间。《我的后半生》摒弃“许诺幸福、生产梦幻”的套路,紧扣“爱情,就该当仁不让”的主题,戏剧化、喜剧化地展示了当代百姓的人生际遇与生活面貌。
该剧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题材方面。张国立与五位实力强劲的女演员开启了令人捧腹大笑的追爱模式,通过轻喜剧的风格,颠覆了“老年人不需要爱情”的固有认知。
一脸诚恳相、擅长演尴尬戏的张国立,演活了沈卓然这个人物。
《我的后半生》剧照
诚然,该剧的反响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倾向,是不争的事实。
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认为:《我的后半生》中几段迥然有异的婚恋关系,刻画出老年人在财产、疾病、社交、中年境遇、代际关系和情感面前的选择与徘徊,揭示出老年婚恋的诸多现实境遇。剧作借由人物群像所展示的观念碰撞,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呼应和体现。
该剧演绎了一段有爱有痛有笑有尬的老年生活经历,在一次次情感碰撞中,沈卓然逐渐意识到晚年幸福绝不是简单地找个搭伙的人,更需要彼此理解与尊重,自己必须坦然面对内心的恐慌,珍惜当下的生活。
《我的后半生》剧照
而网上质疑《我的后半生》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情节离谱到家”“故事逻辑不通”。比如“主角沈卓然桃花运不断,情书攻势下三位女性争风吃醋如宫斗;儿子沈青嫌弃发妻却迷恋职场新人,家庭几近破裂;亲家刘得宝跳河未遂反令婚姻回温,救人者苟秉强却猝死”……
甚至有观众调侃:“生活已经够不容易了,看个电视剧还得受这气。”
尽管认可《我的后半生》的声音占据主流,势不可挡,但吐槽的声音也不容小觑,至少它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立场。
南京学者理性的思考
见面会上,制片人黄澜、编剧蓝小汐、主演梅婷以及丁美婷、张灵彦等,都有交流与互动。
因为粉丝太多,原先安排在一个区域就坐的主创们被挤得七零八落,东坐一个西坐一个,以至于主持人念到他们的名字时,观众得四处张望找人。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
制片人黄澜曾经凭借《我的前半生》掀起都市女性成长话题的热烈讨论。此次《我的后半生》的镜头对准中老年群体,将罗子君等在前半生对人的独立成长的价值追寻,延续到沈卓然、聂娟娟、苟炳强等的后半生之中。罗子君破茧成蝶,走出婚姻的围城,沈卓然老之将至,坦然“向死而生”。前后两个“半生”连接起来,有力地说明: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自我成长都是一门必修课。
演员互动交流
《我的后半生》在南京拍摄,黄澜表示,《我的后半生》选择以南京为背景,在创作、拍摄的时候,南京的城市气质、市民性格、文化品味、城市风景都对剧集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南京元素巧妙地融入剧情,不仅推动了故事发展,更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让观众深切领略到南京的独特魅力。
“南京的城市气质与这部剧的主题高度契合。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活力,完美诠释了‘后半生’的丰富可能性。”黄澜真切地认为。
从左至右:黄菡、刘永昶、张丹交流
参与互动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刘永昶,把话题引伸到“想象与憧憬:从文学之都到影视高地”的范畴。他认为,作为文艺表现的时空客体,南京元素一直在影视剧作品中蔚为大观。比如《秦淮人家》《求求你,表扬我》《推拿》等作品直接点明了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南京;比如《南京!南京!》《拉贝日记》《金陵十三钗》等作品是典型的以南京为中心的现代史叙事;而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七月与安生》《我不是药神》《人民的名义》等更多的作品,则是或隐或显地将南京作为拍摄取景地。
有着世界文学之都称号的南京显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从这里诞生的影视剧往往有风骨,有人文情怀,也有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南京有着极其充沛的影视人才储备,众多热爱影视、热爱生活、热爱南京的年轻人,正是南京从文学之都到影视高地的建设过程中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编剧蓝小汐是南京人
从这个角度看,《我的后半生》的成动绝非偶然。
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学者张丹互动时说:“上海有《繁花》《爱情神话》这类体现深度表达地域文化的优秀影视剧,南京出现了《我的后半生》,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说该剧好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题材的现实性。剧中主人公那种晚年‘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生命态度,非常动人。我们在引导学生生活观察的时候就发现,现在的老年人非常‘潮’、非常‘酷’,比如有很多老年人热衷于无人机摄影,他们非常热烈、热情地生活着。我当时就觉得,这应该就是苟伯伯源于现实的存在。”
后记
《我的后半生》中老年合唱团以民歌《好一朵茉莉花》贯穿始终。见面会请来一众南京观众现场演唱《好一朵茉莉花》,不是一般的有心。
音乐的旋律响起,梅婷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在特定的情境中唱起这首老歌,是对春光易逝的唏嘘,是对美好爱情的回忆,是对人生后半场的遥望。
南京观众现场演唱《好一朵茉莉花》
《我的后半生》原小说作者王蒙先生称这是一部“泪尽则喜”的作品。
不久前,《我的后半生》研讨会在京举办,已经年过九旬的王蒙通过视频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我的原著《奇葩奇葩处处哀》好比是它的源头,是个树根。电视剧在原著上大大地有所发挥、增补,成为满树的繁花。当然,电视剧和文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轨道上的车,它各有特色。《我的后半生》这个电视剧的人间性、烟火性、戏剧性、趣味性、社会性和辩论,热烈,张力,都有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令人很高兴的事情。当然,它和原著也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我认为这可以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相得益彰。”
王蒙的话,是对主创们得心应手的褒奖。
《我的后半生》剧照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盘棋,不以一局论成败,只要努力了,落子无悔。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生,要以内在的从容来应对。生机从内生长,才能打开更丰富的生命维度。但愿《我的后半生》里那些珍贵的故事,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去共同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关怀的世界。
毋庸置疑,《我的后半生》像挂在百姓家里的吊灯,用光影让人记住生活可以色彩斑斓。一切美好与期待,都已牢牢定格在这个初夏时节。
摄影/范素丽 (部分图片选自南京广电公众号)
来源: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