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6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角,至今仍是无法被超越的存在。
编辑 | 八瓜鱼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86版《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角,至今仍是无法被超越的存在。
而作为“刘姥姥”的扮演者沙玉华。
也在戏外拥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1930年11月,沙玉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的童年只能与土地为伴。
但在田野地头间,沙玉华的表演天赋却按耐不住。
从村口到田间,就连晒谷场也成为她的舞台。
她乐于自导自演小品,常常逗得乡亲们开怀大笑。
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5年。
彼时,一支部队的文工团路过村庄。
偶然间,他们发现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女孩。
就这样,15岁的沙玉华成为部队的一名文艺兵。
从此踏上了南下北上的演出之路。
一路上,她为战士们唱歌、跳舞、演话剧。
这段经历不仅磨炼了她的演技。
更让她深刻理解了“普通人”的生活底色。
而这也为她为日后塑造“刘姥姥”一角提前做了准备。
1956年,全国铁路文工团合并。
沙玉华被调往北京的中国铁路话剧团,正式开启职业演员生涯。
尽管长期饰演农村妇女角色。
所以沙玉华在剧团拿不到其他光鲜亮丽的角色。
好在她本人也心甘情愿的充当“绿叶”。
她常说:“我长得黑,说话急,手舞足蹈的,演不了文化人,但农村妇女的戏我能演到骨子里。”
正是这份对“小角色”的专注和打磨。
最终让她在《红楼梦》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1983年,54岁的沙玉华迎来自己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彼时《红楼梦》剧组进入关键的筹备阶段。
但导演王扶林却为“刘姥姥”一角焦头烂额。
这个角色看似市侩却暗藏智慧。
所以既要展现乡下人的局促,又需透出历经世事的通透。
可纵观一众试镜者,不是过于浮夸,就是缺乏烟火气。
上百人的试镜队伍竟找不出一个合适人选。
就在此时,有人想起了话剧团的沙玉华。
54岁的她面容黝黑却有着一双灵动的眼睛。
更可贵的是举手投足间皆是庄稼人的质朴。
导演王扶林当即让她试戏。
在沙玉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她仅凭经验便将那句经典台词演绎得惟妙惟肖。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沙玉华鼓腮瞪眼的滑稽模样引得全场大笑。
导演也当场拍板:“终于找到刘姥姥了!”
尽管人物的内核得到了还原。
但彼时的沙玉华在外形方面与角色仍相差甚远。
沙玉华头发乌黑、皮肤也相对细腻。
与书中“饱经风霜”的刘姥姥很难对得上号。
而为了贴近角色,她主动要求“自我丑化”。
不仅将皮肤晒得又黑又粗糙。
还连续数周不刷牙,只为让牙齿发黄。
就连角色要用的假发也掺入了牦牛尾巴。
只为营造出乡下人常年不打理头发的蓬乱之感。。
而在拍摄期间,她始终以“刘姥姥”自居。
在逗乐剧组的同时,也将自己彻底融入角色。
她的这份认真也将刘姥姥一角赋予了生民与灵魂。
尽管她的戏份算不上多。
可剧播之后,她的面孔已经深深烙印在了观众心中。
而沙玉华的表演之所以被誉为“无人超越”。
在于她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初进荣国府时,她眼神闪烁。
既有对豪府气派的惊叹,又藏着攀附权贵的窃喜。
面对王熙凤时,她躬身作揖,姿态卑微却不显谄媚。
大观园宴席上被众人取笑时,她放下面子装疯卖傻。
憨笑中透着一丝狡黠。
这些层次分明的表演,让观众看到的不只是滑稽的老妇。
更是一个在生存与尊严间挣扎的鲜活生命。
而在救巧姐的那场戏中,沙玉华更是使出浑身解数。
这场戏反复拍摄了十几次。
沙玉华每一次都哭到声嘶力竭。
导演喊停后,她仍沉浸在情绪中难以自拔。
甚至自责“哭得不够真”。
最终呈现的镜头里,她双手颤抖、泪水浑浊、嗓音沙哑。
她将底层人的善良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泪洒当场,紧紧抓住他的手久久不放。
沙玉华的真诚不仅限于表演,更贯穿于为人处世。
2007年,“林黛玉”陈晓旭病逝,沙玉华悲痛不已。
为了怀念逝去之人,她将两人合影放大挂在家中,日日凝望。
次年,“板儿”李玥因车祸离世,年仅29岁。
接连的打击让沙玉华几近崩溃。
但她选择用沉默守护回忆。
可至今提起,她仍会眼眶泛红。
除了重情重义,她淡泊名利的品质也是她身上的一大闪光点。
在《红楼梦》爆红后,找上门的代言商家络绎不绝。
可直到2008年,她才为一款名为“好外婆”的美食站台。
而原因竟是“这名字让我想起大观园外的朴实”。
后来当“考士棒”虚假宣传风波牵连她时。
她也坦然的回应:“我只想好好演戏,不懂这些弯绕。”
如今,95岁的沙玉华与儿女同住北京。
她每天清晨骑车买菜,坚持养花、养鱼.
卧室里挂着老友陈述赠送的书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尽管年事已高,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十分清醒。
平静而又充实的晚年生活也许正是命运给予她的馈赠。
来源:娱八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