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玉刚的跨界转型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从歌手身份成功跨越到导演领域,并在上个月底还捧回了奖杯,这一举动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李玉刚的跨界转型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从歌手身份成功跨越到导演领域,并在上个月底还捧回了奖杯,这一举动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李玉刚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进行跨界尝试了。
毕竟从一个餐厅服务员到歌手,再转换身份成反串演员,这一路的艰辛历程确实值得称赞。
还记得李玉刚参加《星光大道》时,以男性身份身穿花旦戏服亮相,一开口便震惊四座。
自他正式踏入演艺圈以来,就一直饱受各种争议和非议。
据说他把戏曲改造成了现代人更易于接受的形式,极大地弘扬了戏曲文化。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改编是对戏曲的一种不尊重。
尤其是前些年和梅派传人梅葆玖也是纷争不止,那么在这一路,李玉刚究竟经历了什么,怎么会和梅派闹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李玉刚出生于吉林的农村家庭,其父母从未因家境贫困而放弃让孩子接受教育。
他自幼学习和品德都很出色,在 18 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吉林艺术学院。
家庭的经济负担已无力承担那昂贵的学费,因此,他虽已半只脚踏进了大学校园,却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
李玉刚感受到命运的无奈,内心充满了感慨。
他无法向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发泄任何不满或埋怨,因为他们为他付出了太多。
他一冲动,揣着200元钱就奔向了长春,但那时的他刚刚成年,哪里知道该怎么养活自己呢?
迫于无奈,他只好到餐馆当杂工。
刚刚赚到第一桶金,他就下定决心要摆脱打工人的压迫生活。
于是,他前往深圳开设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
大城市的商业环境并不如想象中那么轻松。
遭遇挫折后,他不得不放下生意,转向自己深爱的艺术领域。
渐渐地,他开始在小型歌厅演唱,以此维持生计。
想要街头卖唱,必须学习音乐。
那时没有智能手机,连MP3都遥不可及,价格昂贵。
由于经济困难,连一台录音机都买不起的李玉刚,最终选择在音像店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非常重视这份工作,因为不仅能随时聆听自己钟爱的音乐,还能抽出时间学习歌唱技巧。
随着唱功的提升,李玉刚在夜总会和歌厅卖唱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慢慢地,他逐渐获得了一些登台表演的机会。
其中有一场演出,由于原定的女歌手临时缺席,他不得不临危受命,没想到这次意外的经历竟意外激发了他出色的反串才能。
直到有人向他建议参加2006年的《星光大道》,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尝试了一下,没想到竟然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成功夺得了年度冠军的殊荣。
就这样,李玉刚的逆袭之旅正式拉开帷幕,他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服务员,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观众心目中的国粹代表人物。
那么看上去一帆风顺且充满励志精神的他,究竟是怎样被梅兰芳之子梅玖葆留意到的,又到底是因为什么和他结下仇怨呢?
就在李玉刚走红之际,有不少粉丝把他和梅兰芳相提并论,称他的影响力在当今时代完全不逊色于当年的梅兰芳。
李玉刚虽然同样因男旦表演而声名远扬,他的众多作品大都是将现代流行元素与传统京剧加以融合。
这一创新虽然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在传统京剧中却并非属于-正统-之列。
梅葆玖是京剧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梅派最正宗的传承者。
他传承了父亲梅兰芳的艺术精髓,因此对京剧的要求和鉴赏力自然更为高超。
当听说李玉被称作-现代梅兰芳-以及-梅派传人-的称号时,梅玖葆心里自然感到有些不高兴。
毕竟,在传统戏剧的领域里,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一种不尊重。
在歌唱技巧方面,更是无法相比。
李玉刚的演唱才华卓越,其作品中男女声交替演唱的运用堪称一绝,同时在演唱中还巧妙地融入了戏曲的元素。
他的唱功水平毋庸置疑,深受大众喜爱。
在专业的戏曲工作者眼中,他这种表演方式不过是对流行音乐的一种演绎罢了。
根本不能将其与京剧演员相提并论,更别说像梅兰芳所属的这种大派系了。
随着《新贵妃醉酒》、《为了谁》等歌曲的推出,李玉刚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踏上成名之路以后,他一下子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起来。
李玉刚在媒体面前不再保持以往的谦逊态度,更有消息传出,他曾在梅葆玖面前直言不讳地说:
-我代表博大的梅派艺术-,惹来了极大的反感。
2009年,在一场晚会上发生的争议事件成为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矛盾进一步加剧的关键点。
在节目表演结束后,节目组表示了高度的赞扬,称赞道:-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
-表达出对于表演者的尊重和赞扬。
李玉刚没有选择谦虚回应,而是直接表现出一种默认的姿态。
这种行为致使梅葆玖极度不满,他认为李玉刚的态度是对梅派艺术的不敬重,进而直接引发了梅派粉丝以及传统京剧爱好者的强烈抵触。
此时的李玉刚,即便想要澄清自己,所说的话语也只是场面上的应付。
被巨大的关注度所影响,他已经有些失去冷静,还保留着些许的孤傲。
在梅派及资深京剧爱好者眼中,这并非一次简单的误会,而是李玉刚对自己缺乏清晰的认知,同时对传统戏曲的理解与尊重也显得不足。
仔细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难明白李玉刚为何会-飘了-。
首要的原因是生活条件有限,众所周知,李玉刚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好不容易在自己热爱的艺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且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既然观众对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形式如此喜爱,那就只有不断进行创作这条路可走。
他一方面期望将传统京剧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以创新的形式推广传统文化,使之能够被更广泛的年轻观众所接纳。
另一方面,这种创新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观念产生碰撞,因此也就需要承受随之而来的种种非议。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市场导向与个人选择成为了内在的矛盾。
商业化的要求和纯粹的艺术追求似乎永远无法和谐共存。
这或许也是梅玖葆不认可他的缘由,毕竟当初的梅兰芳大师着实放下了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一心只考虑传承纯粹的戏曲文化。
在李玉刚心里,即便他清楚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和梅兰芳这样的大师相提并论,也只能硬着头皮承受这样的过高赞誉。
有了观众的认可,我们才能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然而我们的表现方式似乎有些不当。
在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梅葆玖一生秉持的信念,虽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却是许多老一辈艺术家直至生命终点都牢牢坚守的原则。
直至梅先生去世,李玉刚都没有与他进行任何公开的沟通。
无论是因为无法避免的原因还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李玉刚的行为确实上演了一出自我闹剧,表现得像是一个-跳梁小丑-。
举报-反馈
来源:笑笑娱乐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