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最近国产都市剧圈我早已习惯了审美疲劳。大流量明星横冲直撞,资本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搞出来的医疗剧,不是主角披着白大褂上演家长里短“大IP戏耍”,就是扎堆炫技各种高光手术桥段,好像医生个个手术刀下决定生死。观众不是高智商观摩,是变着花样看主角怎么皮厚吃流
说实话,最近国产都市剧圈我早已习惯了审美疲劳。大流量明星横冲直撞,资本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搞出来的医疗剧,不是主角披着白大褂上演家长里短“大IP戏耍”,就是扎堆炫技各种高光手术桥段,好像医生个个手术刀下决定生死。观众不是高智商观摩,是变着花样看主角怎么皮厚吃流量红利。这套路都快背烂了,点进去三分钟必翻脸弃剧,真的侮辱观众智商!
可眼见《我家的医生》三集130万的播放量,卷出一股火爆小浪潮——这回我必须承认跪了。别的剧一个劲往“神坛”爬,它却踩在社区泥土里,叫人嗅到久违的生活气息。没飚大动作,没玩狗血煽情,全篇都是琐碎日常和真实岗位,把基层社区医院那点人情冷暖彻底剖开。就这把传统大格局医院戏一脚踢开,带观众钻进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比起那些打着专业名号其实无脑装X的同类甩出八条街。
你看看剧里五人团,一个医生、护士、药剂师、两个辅助岗,谁都不是天降权威,个个都在摸爬滚打的小单位里挣扎。高血压老头管不住嘴,年轻宝妈跟疫苗咨询吵成一锅粥,每天鸡杂味十足。剧情搞笑归搞笑,但并非硬拗尴尬段子,而是把医护从神坛砸回地面,一个个脸皮薄、心事多、还会被病患围攻的普通人形象活灵活现。瞧那些低头帮独居老人修水管的镜头、忙着调解邻里鸡毛蒜皮,看着就觉扎心——你以为医生下了诊室就万事无忧?现实中更像是全村的“万能接线员”!
现在的都市剧总喜欢颠来倒去编造冲突,把医患关系做成对立死局。偏偏《我家的医生》一出手这路数完全抛开了。当着患者的面,小医生一脸懵圈,有时候还被病人质问得脑壳发涨,老主任则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用尽全力求两全其美。从没搞故意拉扯,更没有动不动机场奔丧聚光灯齐刷刷,就一些真实的平静、无助与温情穿插其中。老编剧知道观众现在最反感啥——职业剧搞成肥皂剧、四处攀高贩卖焦虑,所以他简直一棒子敲醒全行业,这才叫生活剧!
单元剧式的结构就很聪明了。每一集讲一个核心事件,节奏利落直白。外卖员猝死的那集尤为让人心头一紧。家庭矛盾与职场压力拉扯到底,最后落点科普黄金四分钟急救知识。这剧情都不需要拉嗓子宣传,细细地带出现实命题——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意外中的主角,我们都该学点自救技能。播到这儿,观众怕不是一个个开始搜AED怎么用。
让我抓狂的是,偶尔还见到医护群体“抱团取暖”。手握保温杯,枸杞泡起来,护士值夜班失眠吐槽,医生办公室贴满患者孩子的“涂鸦感谢信”,温柔得不像屏幕套路。大家都爱看这类细腻描绘,不需要高大上浮夸滤镜,只想看自己身边人的真实酸甜苦辣。比那些动辄秀豪车谈恋爱城区父母恩怨的假都市玩意儿真诚太多!
再说医护工作人员也会崩溃,也会被病人和家属吵到掉泪,甚至有时焦虑到一晚上睡不着。谁说白衣天使不可打破?这里的护士被病友妈妈歧视,医生忙得脚打后脑勺。编剧直接摔碎“圣人滤镜”,才让角色有血有肉地走进观众心坎儿。都市剧只要敢于暴露行业真实的一面,自然能吸引一堆有共情力的人。
拿资本流量军团横行霸道的现实来说,现在多少医疗剧都是噱头先行,借着大IP和流量当敲门砖,实际一到正题儿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令人目光呆滞。哪像《我家的医生》这样,剧情朴素、镜头温柔,聚焦于日日夜夜奋斗的小角色,展现了一种平凡又伟大的坚持。观众爱看的,一直都是这些市井巷弄间流淌的烟火和温暖,才不会被那些“掌声自嗨”的置景伎俩忽悠。
最后还要说一句,这部剧狠狠证明两个真理:打铁还需自身硬,用事实给观众来一盆冷水,真诚和坚守岗位才是王炸;另一个,都市大剧未必就得巨资包装,只要敢于寻常见微知著,小格局也能照见人性最大光芒。医患的距离也能亲密得像家人般相伴,就像老医生那句金句:“治好人更要治得好人心。”这才是真的破圈之道!要想都市剧活色生香,就得拍点真东西,把那些戏耍观众的假情假意甩得远远的!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