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黄渤,他参演的许多作品,出品方常出现一个名字:上海瀚纳影视,这家公司其实是黄渤的产业。更有意思的是,它的股权结构颇具“设计感”。
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影视圈中黄渤和邓超是怎么掉队的?
我发现,很多人依旧是打工人思维,惯以演员主演的作品论成败。
但像黄渤这样的演员,早就不只是拿片酬的那类人了。他是投资人,是行业资源的整合者。
比如黄渤,他参演的许多作品,出品方常出现一个名字:上海瀚纳影视,这家公司其实是黄渤的产业。更有意思的是,它的股权结构颇具“设计感”。
黄渤通过控股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铂砳投资有限公司(持股90%),间接持有瀚纳影视60%的股份,再加上其个人直接持有的6%,共计控制66%的股权,拥有绝对控制权。
瀚纳影视出品了《一出好戏》《心花路放》等影片,黄渤既是内容创作者,又是资本受益者。他还策划推出了“HB+U”新导演扶持计划。
不熟悉“HB+U”?看过《年会不能停》吧?
导演董润年正是该计划推出的第一位导演,黄渤不仅投资,还主演了他的处女作《被光抓走的人》。卖6.4亿的《学爸》,前不久上映的《怒水西流》,也是该计划孵化的项目。
就目前来看,黄渤在扶持新导演方面的影响力,似乎还不及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后者已推出了《我不是药神》的文牧野、《孤注一掷》的申奥等一批爆款导演。
在这里,我要夸奖一下黄渤,他的投资眼光能兼顾商业与艺术投资,这对影视生态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很多人以为演员就是靠片酬吃饭。其实在影视圈,单靠片酬的演员更像是“高级打工人”。而黄渤、邓超这类人,早已不是简单的打工者,他们更是资本玩家。
黄渤的跨界投资同样值得一提。他是Star VC的核心成员,该明星风投由他与任泉、李冰冰、章子怡等人联合发起,投资范围从AI(商汤科技)到消费(韩都衣舍)、金融(融360)、短视频(秒拍)和教育,几乎涵盖所有高潜力赛道。
很多人调侃黄渤“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他太懂怎么经营“正业”了。
类似的打法,邓超也在玩。
他与俞白眉共同创办了北京橙子映像传媒有限公司,这是他影视投资和内容控制的核心平台。邓超本人(约持股52.2%)及其家人(如孙俪)直接或间接持股,拥有较强话语权。橙子映像出品或参与了他的多部重要作品,包括《恶棍天使》、《分手大师》、《银河补习班》、《乘风破浪》、《中国乒乓》。
对了,邓超还投资过《战狼2》。
演员身份,对黄渤、邓超来说只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就连在这个话题下被高赞的王宝强,也早已不是单一的演员。
无论是《八角笼中》还是《棋士》,背后都有乐开花影业的身影。《八角笼中》的主控方之一——图木舒克向日葵影视,也是王宝强持股的公司。另一家主控方无锡宝唐影业,大股东是他姐姐王永芳(持股75%),而剩下25%由他哥哥王健永持有。可以说,这部电影几乎是家族全力打造。
《八角笼中》的联合出品方还有壹同传奇影视,陈思诚控股的公司,王宝强和陈思诚的关系可见一斑。
当然,王宝强也有投资失败的案例。他曾以28亿保底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但影片最终票房只有22亿。王宝强亏了,但宁浩的坏猴子影业和欢喜传媒却赚到了钱。
顺带一提,宁浩和徐峥都是欢喜传媒的大股东,仅次于创始人董平——中国影视圈的投资大佬。
作为一个35岁就被职场淘汰的普通人,真的不用替黄渤、邓超们掉队,担心“没戏拍”了。他们早就在中国影视爆发的那个“小时代”,积累了可观的资本,并成功完成转型。即便哪天不再出现在镜头前,他们的资本也能持续创造收入。
就像当年的顶流韩庚,如今在《借命而生》里给秦昊当配角。
看似“过气”,但他依然是乐华娱乐的第二大股东。演戏的片酬,只是他收入结构的一部分而已。
来源:尘飞扬说经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