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好的人生:母亲黄昏恋中深藏20年隐情,王雯那的哭戏让全网破防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6 20:16 2

摘要:“姆妈,侬真糊涂啊!”孙洁冲进老房子时,为妈妈的无情和恋爱脑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毕竟孙洁的爸爸去世还不到两个月。

“以后我的事体,我自己做主。不要侬管!”

都市情感剧《蛮好的人生》里,周淑芳周阿姨对女儿孙洁喋喋不休的劝说,烦透了。

“姆妈,侬真糊涂啊!”孙洁冲进老房子时,为妈妈的无情和恋爱脑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毕竟孙洁的爸爸去世还不到两个月。

真没想到孙洁的妈妈周阿姨,60岁了,苦尽甘来,还能拥有一段超甜的“黄昏恋”,新男友阿东居然还比她小20岁。

-01-

说句真心话,看到这里的也觉得阿东是个骗子,就是在准备“消失的她”。

可是万万没想到,人家是真爱,还真的去开了结婚证,也真的在照顾周阿姨,而且还已经悄悄地爱了五年。

当周阿姨说出“其实你16岁那年我们就离了”时,才发现已经60岁的周阿姨,其实离婚已经20年了。

为了女儿孙洁的人生,周阿姨和老伴离婚不离家,硬生生地演了20年的恩爱夫妻,女儿孙洁愣是丝毫没有觉察。

这个消息震得孙洁耳朵嗡嗡响,原来这些年患癌父亲的化疗、葬礼,妈妈周淑芳在独自扛着这份已经不在的责任,纯粹是为了她。

周叔芳总算熬到老伴去世了,才公布恋情,她真的不想再忍了。

《蛮好的人生》里的这个桥段道出了多少中国母亲的心酸,一辈子都在忍,都在扛,都在为了儿女,而中国的儿女总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钱,如果不是留给自己,那就是“大逆不道”。

剧中的孙洁说是怕妈妈的钱被骗,因为妈妈的房子已经过户给了自己的闺女,但是手上还有一百万活络钱,她不放心,怕被小男友骗走,实际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蛮好的人生里的这个桥段设定得蛮好,周阿姨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设定了受益人,并能根据受益人的表现,可以随时变更。

这就让周阿姨的晚年能得到一个比较舒心的照料,精神上也有所寄托,也减轻了孙洁的负担。

周阿姨的这份保险买得值!

-02-

说起孙洁的扮演者王雯那,真的没有想到她演绎市井生活剧也是如此的自然。

原本以为她只会饰演历史剧,因为长着一张正剧脸,可这次在《蛮好的人生》饰演的孙洁,完全改变了我对她的印象。

2001年,17岁的王雯那考入上海警备区文工团,开启了文艺兵生涯。部队这个大熔炉,既锤炼出了她挺拔的身姿,又养成了对待作品的严谨态度。

这段当兵的经历成为孙洁日后诠释历史人物的天然养分。

孙洁在《谍变》中饰演国安女警时,持枪姿势被专业教官认可;在《追捕渣滓洞刽子手》里,即便扮演囚徒也保持着脊梁不弯的气节。

聊起《大浪淘沙》的拍摄细节,王雯那依然记得每个塑造角色的关键节点:“当时定妆导演问我能不能遮掉耳洞,因为历史上王会悟是没有耳洞的。”

为塑造《大浪淘沙》中的王会悟,王雯那专程赴乌镇王会悟纪念馆,在展柜前观察这位传奇女性用过的眼镜、书信,甚至注意到其耳垂确实没有穿孔。

“当你无限接近历史细节,角色就会自己活过来。”最令观众动容的,是王雯那将王会悟的婚姻观演绎得鲜活可感。

面对媒人询问婚期,她直视对方说出:“必定先有恋爱,方可结为夫妇。”

这句改编自王会悟真实书信的台词,经由王雯那坚定的眼神传递,让百年后的年轻观众直呼“被戳中”。

-03-

当同龄女演员忙着上综艺刷脸时,王雯那却像苦行僧般扎在话剧舞台。

2020年《繁花》在美琪大戏院首演,她饰演的姝华在吉林插队时跑回上海,抱着金鱼缸哭喊“姐姐不想做金鱼”的片段,被观众拍下来传遍全网。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场戏排练时她整整三天没合眼,就为找到“被时代抛下的窒息感”。

“舞台是演员的修道院。”在乌镇戏剧节大师课上,孙洁抱着剧本这样比喻。

演《两个人的世界》里为爱痴狂的陈小鹃时,她跑去静安寺附近菜市场观察小媳妇买菜。

到了《温州三家人》里演海归女强人曾知秋,又把自己关在酒店套房练英文台词,连服务员送餐都只开条门缝。

这种“自虐式”准备,在拍《特警力量》时差点酿成事故。

有场戏需要王雯那从行驶的装甲车上翻滚落地,她拒绝用替身,结果落地时扭伤脚踝。

医生勒令休息三个月,她却瘸着腿把后续戏份拍完:“镜头扫不到腿,我能忍。”

不过,当被问及最想挑战的角色时,王雯那眼睛突然发亮:“想演个环卫工,每天四点起床扫街的那种。”

-04-

翻看王雯那的社交平台,会以为误入了某个文艺女青年的朋友圈。她分享“自制青团教程”,配文“艾草汁要揉进糯米粉里,就像角色要揉进生活里”。

“演员得保持‘糙’养。”在《星月对话》里,王雯那这样解释自己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不拍戏时,王雯那混迹于上海各种读书会,有次被粉丝认出,她正叼着油墩子看《存在与时间》。

这种“分裂”在《蛮好的人生》剧组引发趣事:前脚她还在片场教年轻演员怎么哭得真实,后脚就蹲在路边跟阿婆学上海话骂人。

对于“剧抛脸”的称号,王雯那倒是看得很开:“演员就像变色龙,粘上什么鳞片就是什么动物。”

-05-

如今,已经41岁的王雯那仍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艺术硕士,考心理咨询师证书:“演员要像海绵不断吸收,这些养分不知道哪天就会从角色身上渗出来。”

这种时刻准备的状态,让她在《蛮好的人生》中,有场戏需要她用上海话试探母亲黄昏恋,地道的“嗄山坞”(闲聊)让本地观众直呼“像在听邻居拉家常”。

从历史剧里的正气凛然,到生活剧里的烟火气,王雯那始终相信“角色大于演员”。

她说:“演员这个职业真好,就像在时光隧道里打劫。每次谢幕时看着观众哭花的脸,就觉得又偷了段别人的人生。非常感动!”

写在最后

看到王雯那能把历史烈士都演得血肉丰满,也能把都市剧的市井阿姨演绎得烟火味十足,突然就懂了她那为啥总把“演员要像海绵”挂嘴边。

如今41岁的她还在啃存在主义哲学,考心理咨询师证,就为“哪天演个精神病能像那么回事”。

这种较真劲儿,倒真应了她所说的金句:“角色大于演员,但演员得活成角色的充电宝。”

说不上,你哪天走在上海街头,偶尔能撞见王雯那拎着马夹袋跟阿婆们轧马路,普通话里突然蹦出句地道的“侬饭吃过了伐?”

这大概就是王雯那最妙的本事,把每个角色都活成第二人生,再把人生揉碎了滋养下个角色。

用她的话说:“演员这行当,不就是合法地偷别人的人生过过瘾么?”

来源:尔文夜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