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2日,李易峰在泰国曼谷举办演唱会,这是他自2022年被内娱封杀后的首次公开演出。
最近,被封杀两年的李易峰,正式复出了。
4月12日,李易峰在泰国曼谷举办演唱会,这是他自2022年被内娱封杀后的首次公开演出。
这场名为绿海之约的演唱会,号称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演出,票价最高炒到3500元,但依旧供不应求。
1.2万个座位的场馆被应援灯牌染成一片绿色海洋,部分狂热粉丝甚至身着婚纱出席。
演唱会上,李易峰不仅呈现了“百里屠苏”的经典形象,还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剑伤》。
之后还换上了一件浴袍,和粉丝们亲密互动,引发现场阵阵尖叫。
在演唱《记得我爱你》时,李易峰突然情绪失控。
他缓缓地跪倒在地上,哽咽着说了一句“对不起”。
他还煽情地向粉丝们告白:“这三年,粉丝比自己承受的更多,很感谢你们一直没有离开。”
李易峰透露,接下来自己马上要参与一部泰国新剧的拍摄。
李易峰的人生轨迹,堪称大起大落。
2007年通过选秀出道,2014年凭借《古剑奇谭》跻身顶流,巅峰时期商业代言超过20个,微博粉丝量突破6000万大关,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男友”。
然而,2年多前的一则“蓝底白字”的官方通报,将他彻底拽下神坛。
2022 年 9 月 11 日,平安北京发布了一则通报。
通报中指出,警方在侦破一起违法犯罪案件中,将演员李某某查获,该人对多次嫖娼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其已被依法予以行政拘留。
这个李姓演员,正是曾红极一时的顶流男星李易峰。
这则通报如同一声惊雷,瞬间炸翻了整个网络。
谁能想到,那个在荧幕上阳光帅气、情深款款的李易峰,私下竟然是个嫖娼惯犯。
事件发酵后,昔日合作的品牌方反应迅速,纷纷与李易峰划清界限。
华鼎奖也郑重宣布,取消李易峰“中国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就连李易峰的母校川影学院,也火速清除了校内所有关于他的展示内容。
一夜之间,李易峰成为众矢之的,曾经的“顶流男神”沦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被封杀后的李易峰,事业完全陷入停滞,慢慢淡出了演艺圈。
2024年,李易峰开了一个私人账号,想跟支持他的粉丝们互动。
微博发出后,还引发了百万次转发。
然而仅仅过了6天,这个账号就被封禁了。
自2024年下半年起,沉寂许久的李易峰逐步回归大众视野。
此前,网上流传着一张李易峰健身的照片。
还有路人偶遇他在寺庙里默默反思。
之后,李易峰本人也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练舞日常,暗戳戳表示自己有悔改的心思。
等到一系列铺垫到位后,他正式亮出底牌——高调官宣泰国演唱会,并宣告复出。
作为国内演艺事业受阻的艺人,选择转战海外市场的意图不言自明。
事实上,李易峰并非首个尝试“海外突围”的劣迹艺人。
此前,罗志祥也曾在泰国试水复出,穿着女装到处参加活动。
去年4月,范冰冰受邀参加泰国的泼水节活动,坐着花车在曼谷街头巡游。
这些在内娱被封杀的劣质艺人,都试图绕过国内监管,继续捞金。
泰国娱乐圈相对宽松的审查环境,加上庞大的华人市场,让其成为某些劣迹艺人的“避风港”。
然而,互联网终究是有记忆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再盲目崇拜劣质艺人的“明星光环”,更不会为他们买单。
当艺人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一刻,就应该明白:观众的信任如同破碎的镜子,纵使勉强拼凑,也难复当初。
一个连基本社会责任感都缺失的艺人,即便在海外获得短暂追捧,也终将难逃“失德者必被弃”的市场规律。
李易峰的下场,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因果的惩戒。
当他在酒池肉林中沉沦放纵之时,就该预见到今日的结局。
由此出发,聊聊背后的两条真相。
第一,心存侥幸,就是最大的不幸。
李易峰事件,最讽刺的地方在于——
他明明知道嫖娼违法,却依然铤而走险;
他明明清楚自己是公众人物,却依然放纵私欲,践踏底线。
有人说,李易峰也是人,也有生理需求,也有七情六欲,没必要过分苛责。
乍一听似乎在理,可仔细想想,真的能够用普通人的那一套标准来要求他么?
当李易峰享受着日薪208万的待遇,当他的代言费动辄千万起步,他又如何以“普通人”自居?
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挣着普通人几辈子都挣不到的收入,就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不是苛责,而是行业的特性使然。
普通人违法,只是个人污点;
但明星违法,必然会上升为社会事件。
很多塌房艺人在出事之前,无一例外都标榜自己是“正能量”偶像。
他们深谙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却总是怀着一丝侥幸心理,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直到丑闻曝光,形象尽毁,才知道什么叫悔不当初。
第二,学会祛魅,让偶像回归人的本质。
李易峰被封杀后,部分狂热粉丝依然深陷于“偶像滤镜”中,无法自拔。
“哥哥只是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
“应该是重名了吧。”
“就算他真的去了,那也是生理需求。”
还有粉丝直言:“需要的话,自己就可以。”
讽刺的是,李易峰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己最宝贝的东西是“贞操”。
所谓道貌岸然,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们总是习惯性给偶像配上完美的滤镜,却忘了他们私底下同样受制于人性的弱点与欲望。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祛魅,让偶像回归人的本质——既看得见对方的光环,也认得清人性的真实。
最近,话题词#叶童被疯狂粉丝拽下车#登上了热搜第一。
15日,女演员叶童结束活动准备上车离开,一名疯狂粉丝突破安保冲到车前,拽着叶童阻挡其离开。
面对突发状况,叶童全程保持克制,甚至下车拥抱安抚对方,并连声道谢,最终在工作人员协助下才得以脱身。
事后,她公开发文呼吁粉丝理智追星,避免过激行为。
这样的疯狂追星行为,并非孤例。
近日,当红男团“时代少年团”抵达景德镇机场时,一名女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竟不顾危险扑向行驶中的车辆,被车头刮倒后仍执意追车狂奔。
疯狂追星、过度窥私,甚至违法骚扰,本质上都是对“明星光环”的病态迷恋。
真正的喜爱,应当是一种克制的温柔。
它不逾越边界,不打扰对方的生活,在恰到好处的距离里,给予对方自由和尊重。
我们可以欣赏作品,但不必神化演员;
我们可以支持偶像,但别失去自我。
理智追星,不受饭圈文化所裹挟,不被资本营销所操纵,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来源:悦读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