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饺子热气腾腾,仿佛一缕缕温热的气息,将她满身的疲惫悄然化开。
最近看了《我的阿勒泰》和电影《荣耀》,
黄晓娟在这两部作品里都有出演,
她可真是多方面高产。
认识她的时候,
还是在春晚的舞台上,她和赵本山搭档演《相亲》,
还有还有和潘长江搭档演《桥》,后来也成了春晚的常客。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坎坷,幸亏有她的儿子,成了她的骄傲。
黄晓娟的起点,得从1986年的辽宁电视台春晚说起。
那年她24岁,刚生下儿子没多久,
接到邀请要和赵本山搭档演《麻将豆腐》。
这可是个大机会,她咬咬牙,把儿子交给母亲,跑去排练。
练功房里,她一遍遍抠动作,汗水湿透了衣服。
演出当日,舞台灯光乍亮,
她将东北女人那股爽朗劲儿尽情释放,观众被逗得前仰后合。
节目播出后,她在辽宁火了,母亲抱着外孙看电视,
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
黄晓娟知道,这舞台的第一次掌声,离不开母亲的默默支持。
可她的倔劲儿,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1962年,她出生于阜新。
其父母皆为知识分子,父亲就职于煤矿,
担任工程师,母亲则从事小学教育工作。
父母常年分居,她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
家里的事多半靠母亲撑着。
她身为老大,诸如家务活、照料弟弟妹妹之类的事务,
皆需她亲力亲为。
11岁那年,她嫌原来的学校离家远,
瞒着家里跑去新学校办了转学。
母亲知道后,气得直摇头,可也拿这个“小大人”没办法。
初二那年,她听闻文工团正在招收学员,便暗自报了名。
1.7米的身高在当时有点扎眼,团里嫌她太高,
可她跳起舞来灵气十足,硬是让人挑不出毛病。
团里破格收了她,她回家轻描淡写地跟母亲说,
母亲愣了半晌,只说:“你这孩子,主意太正了。”
文工团的日子没那么轻松。
练功房就是她的小舞台,
每天拉筋、翻跟头,练得腿酸得发抖。
她还得带其他学员排练,老师不在时,她就站出来吆喝。
母亲只要有空,就去看她演出,站在台下,眼睛一眨不眨。
两年之后,她正式踏入文工团,成为一名二人转演员。
每次演出时,母亲总会出现在台下,宛如最忠实的观众。
黄晓娟心里清楚,这小舞台上的每一步,
都有母亲的目光在推着她往前走。
1990年,机会来了。央视春晚导演黄一鹤看中了她的表演,
点名让她和赵本山演《相亲》。
这可是全国的舞台,她激动得一宿没睡,收拾行李就去了北京。
排练之际,她与赵本山反复对台词,直喊得嗓子喑哑。
演出那天,灯光亮起,她把角色的幽默和质朴演得活灵活现。
节目播出后,她火遍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母亲守着电视,看到她在春晚舞台上发光,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黄晓娟匆匆赶回家,母亲便端出特意留好的饺子。
那饺子热气腾腾,仿佛一缕缕温热的气息,将她满身的疲惫悄然化开。
接下来的几年,她的舞台越来越大。
1991年演《我想有个家》,1992年跟潘长江搭档《桥》,
每次春晚都让她更红。
她还跨界拍了《武林外传》《女人当官》,拿下飞天奖。
2001年,文工团因其为特殊人才而将她招录进来,
并且任命她为副团长。
舞台上的她,风风火火,像是天生属于那片灯光。
可忙碌的日子,也让她跟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儿子李赫小时候,几乎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她每次演出完回家,看到儿子睡在母亲身边,心里总有点酸。
事业越红,家里的担子也越重。
黄晓娟终年奔波劳碌,渐渐地身体也不太好,
最后还有了腰间盘突出的症状。
有时候疼得站都站不直,可她从没跟母亲提过。
她知道,母亲是她的头号粉丝,
连她在戏里演个悲情角色,母亲都会看得掉泪。
要是知道她生病,母亲得急成啥样?
她咬咬牙,演出时照样笑得灿烂,
下了台才偷偷吃止痛药。
母亲总觉得她身体好,可她心里清楚,
这份“好”是用多少夜里的疼熬出来的。
2006年,家中遭遇了一件烦心事。
她的母亲在街上被一名学生撞倒,小腿骨折。
然而,肇事学生的家长在得知对方是黄晓娟的母亲后,
竟找来媒体寻衅滋事,妄图推卸自身责任。
舆论铺天盖地,母亲躺在病床上,气得吃不下饭,
觉得自己拖了女儿的后腿。
黄晓娟一边安抚母亲,一边处理纠纷,
硬是没让这事影响自己的工作。
可她心里也堵得慌,母亲的委屈让她更坚定,
得给父母更好的生活。
她攒了钱,在沈阳郊区买了套带院子的房子。
母亲曾不经意间提及,待年老时,想于屋前屋后种些菜蔬。
她记在心上,特意挑了能种菜的地方。
父母搬过去之后,便在院子里忙碌起来,真的不亦乐乎。
他们种菜、浇花,那模样,恰似孩子般欢乐,
那番情景,满是生活的惬意与安然。
黄晓娟看着他们的背影,觉得再累也值了。
那些年,家里的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母亲逢人就夸她有心。
可她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母亲的爱就有多深。
可生活总不让人一直顺遂。
2008年,弟弟突然查出肝癌,已经是晚期。
黄晓娟仿若遭受雷击。弟弟才四十余岁,
平日身体康健,怎会罹患此疾?
她放下工作,带着弟弟跑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
她每天守在病床前,看着弟弟一天天瘦下去,心像被刀割。
母亲和父亲也整天红着眼,家里没了笑声。
但是弟弟没撑多久,走了。
母亲已是老泪纵横,父亲则沉默不语,
仿若丢了魂儿一般,那模样令人揪心。
黄晓娟竭力抑制内心的悲痛,
陪伴父母聊天、散步,妄图使他们重振精神。
可弟弟的离开像抽走了父亲的精气神。
第二年,父亲突发心梗,也没了。
一年之内,家里走了两个人,黄晓娟觉得自己像被掏空了。
她不敢在母亲面前掉泪,只能夜里躲着抹眼泪。
她知道,自己得撑下去,母亲还需要她。
母亲从那以后像变了个人,整天沉默,眼神空空的。
黄晓娟将她接到身旁,丈夫陪着聊天,
她一得闲便带母亲外出转转,赏赏外面的景致。
她还推了些工作,专心陪母亲。
儿子李赫长大了,参了军,每次休假回来,
都会讲笑话逗姥姥开心。
慢慢地,母亲脸上有了点笑模样,
黄晓娟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时间宛如一味良药,徐徐地疗愈着伤口。
2019年,黄晓娟重回春晚舞台,
演了个小品,观众还是爱看。
2021年,她又演了《阳台》,
家里人围着电视看,拍了张全家福。
母亲看着照片,笑得像个孩子,说她还是那么有劲儿。
黄晓娟看着母亲的笑脸,觉得这些年的苦都值了。
可没多久,母亲因为糖尿病恶化,走了。
黄晓娟早知道这一天会来,可真到了那天,
她还是哭得像个孩子。
丈夫带着她出去散心,儿子和儿媳陪着她聊天,
像她当年照顾母亲一样。
现如今儿子李赫是军人,娶了个贤惠的媳妇,
生了个小孙女。
黄晓娟跟儿媳处得像姐妹,
俩人常一块逛街,挑衣服,笑声不断。
她看着儿子一家,觉得生活又有了光。
63岁的黄晓娟,事业慢了下来,生活却越来越有滋味。
她不再追着舞台跑,开始享受家里的小日子。
舞台上的灯光还在闪,可她知道,生活才是她真正的舞台。
那些年的奔波、泪水、笑声,都在这片舞台上留下了痕迹。
现如今本来应该退休的她,她还在影视上发光发热,
在她喜爱的剧里客串一些角色,
每次都琢磨好角色,演绎出来,从不会让观众们失望。
她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幸亏还有家人相伴。
人生这出戏,没人能彩排,可她用坚持和爱,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信息来源:
1、《中国文艺》栏目
2、北京科教频道
来源:酒馆茶色